《易经》、《书经》、《四书》、《礼记》、《左传》、《列子》、《庄子》、《周书异记》、《史记正义》、《前汉书》、《后汉书》、《淮南子》、《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宋史》、《元史》、《文献通考》、《北山录》、《广仁品》、《广仁录》、《迪吉录》、《懿行录》、《知非集》、《唐氏谱》、《节义传》、《张子语录》、《皇明通纪》、《郑景仲集》、《茅鹿门集》、《罗状元传》、《三教平心论》、《欲海晨钟》、《戒淫汇说》、《科名劝戒录》、《冒宪副纪事》、《不可不可录》、《续笔乘》、《文昌化书》、《文昌宝训》、《感应篇集解》、《感应篇说定》、《感应篇广疏》、《感应篇图说》、《感应篇瀹注》
相关章节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世上有一种极其惨烈、极为深重的祸患,往往使人丧失性命,可是人们却大都沉溺于其中,甚至不惜以身相殉,至死都不肯改悔,这便是对色欲的贪爱!那些道德败坏之流,放纵情欲,寻花问柳,偷香窃玉,做下种种毁坏社会伦理的恶行,致使家庭衰..
《欲海回狂》原序
辛酉年(1681)夏末,我与周安士先生在荷花亭边乘凉,执手倾心交谈,纵论天下古今得失,因此谈及行善得福、作恶招祸的世间规律。周先生喟然长叹一声说道:“色欲对人的迷惑实在太大了!贤人智士尚且难免,更何况其他的人?”我低头沉思良..
凡例(十二则)
一、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搜集以往事例,以引发人们的戒淫之心。第二卷分门别类加以剖析,阐述戒淫的方法与事宜。第三卷以问答的形式破除疑惑,以坚固戒淫的决心。各卷内容由浅入深,不能前后颠倒。二、书中引用的因果事例及古人议论,均..
援引大藏目次
《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圆觉经》、《涅槃经》、《佛本行经》、《密严经》、《阿含经》、《法句喻经》、《过去因果经》、《梵网经》、《杂譬喻经》、《禅秘要经》、《普曜经》、《出曜经》、《威..
援引儒书目次(道书附)
《易经》、《书经》、《四书》、《礼记》、《左传》、《列子》、《庄子》、《周书异记》、《史记正义》、《前汉书》、《后汉书》、《淮南子》、《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第一卷法戒录总劝
第一卷 法戒录总 劝(共二则,一法、一戒)在无边无际的轮回中,众生的罪业深广如海,其中最难断除的就是色欲。世间万象纷繁扰扰,其中最容易触犯的便是邪淫。拔山盖世的英雄,因此而国破身亡。文采绚丽的才子,因此而身败名裂。从古至今..
劝有官君子
劝有官君子(附吏役,共五则,四法、一戒)同样是人,有的劳心,当官治理他人。有的劳力,终身受人役使。有的享受荣华富贵,有的忍受贫穷困苦。这难道是天道不公平吗?其实还是由自己所招致。《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周易..
劝将士
劝将士(共二则,一法戒、一戒)茫茫宇宙之中,一切人民都是由天地所生养的苍生,都是为君王所护育的赤子。不幸遭遇兵荒马乱的年代,夫妻分散,母子别离。此时能够有条活路,不至于立即死在乱军之中,全靠军中将帅的保护。一旦遇上纪律松..
劝求功名者
劝求功名者(共八则,四法、二戒、二法戒)美色是世间人想得到的,科举功名也是世间人想得到的。然而若想二者同时拥有,就像有人又想发财腰缠万贯,又想做官当扬州刺史,还想成仙骑鹤升天,无异于痴心妄想。无奈世间最容易使人迷惑的莫过..
劝塾师
劝塾师(共二则,一法、一戒)丧失节操、名誉败坏的行为,世间流俗之人都不应去做,何况是受人尊敬的教师,每天以礼义道德来规范学生。宁可失于古板,不能过于灵活。宁可让人把自己当成不善言辞的书生,也不要看作潇洒风流的才子。这样才..
劝少年
劝少年(共四则,二法、一戒、一法戒)年轻人谁不想拥有财富,好淫者却贫困潦倒。年轻人谁不想金榜题名,好淫者却命运坎坷。年轻人谁不想早生贵子,好淫者却没有后代。年轻人谁不想健康长寿,好淫者却寿命短促。一日风流,最终落得终身困..
劝不和其室者
劝不和其室者(附女人,共六则,二法、四戒)夫妻关系不和,不是丈夫的原因,就是妻子的过错,通常两人都有责任,决不会双方都尽心尽力,却仍然相互抱怨。然而当今天下是男人的天下,不是女人的天下,所以家庭的不和睦,应当归罪于丈夫。..
劝求嗣者
劝求嗣者(共五则,皆法)家中想要生出男孩,人们知道取决于自己,却不知道其实取决于天意。人们知道取决于天意,却不知道其实全在于自己。为什么说是取决于天意?世上有人妻妾满堂却没有儿孙,有人只有一妻却子女众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
劝求寿者
劝求寿者(共三则,一法、一戒、一法戒)人体有精液,就像树有树脂、灯有灯油,增多就会茂盛,丧失就会枯萎。《解脱要门》说:“修行人若几十年没有动过欲念,精髓就会凝结,逐渐成为舍利。”道家的书上说:“若能不动欲念,人体的三焦内..
劝遇难者
劝遇难者(共三则,二法、一戒)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年代,能保全一个妇女的贞节,功德必然加倍。损害一个妇女的贞节,罪过也会加倍。一得一失有天渊之别,必须严格自律,勉力行善。汪一清(《续笔乘》)明朝嘉靖(1522~1566)末年,..
劝医士
劝医士(共二则,皆法)淫欲冲动的念头,别人难以克除,医生却很容易打消。为什么呢?人们想到生病的时候,欲念自然变淡,而医生每天所见的都是病人,这是其一。别人因为不懂得养生,所以才纵欲伤身,而医生却精通调摄保养之道,这是其二..
劝商农工贾
劝商农工贾(附豪仆,共六则,皆戒)身为商人、农民、工匠、店主,应当想到:我们靠着每天的经营,或是自己的手艺,披星戴月,不避寒暑,不过为了挣点钱而已。他人有妻女,我也有妻女。他人有姐妹,我也有姐妹。他人若起恶念,我必切齿怨..
劝亲狎妓童者
劝亲狎妓童者(共二则,皆戒)妓女对社会造成的毒害真是太大了!使人精气枯竭,家财损耗,夫妻离异。朴实的人与之亲近就会变得淫荡,聪明的人对之爱恋就会变得痴迷。妓女迎新送旧,藏污纳垢,可以说是天下最污浊的了。可是世俗之人却乐此..
劝悔过
劝悔过(共三则,各兼法戒)邪淫的过失,世人犯过的很多,虽然一时没受到恶报,但在冥冥之中,有被削夺了福报,有被缩短了寿命,有被削去功名,有死于毒蛇、猛兽、战争、刑罚、水旱。还有的自己暂时逃脱,但子孙后代受到报应。有的今世没..
劝犯根本重罪者
劝犯根本重罪者(共三则,皆戒)《华严经》说:“犯下邪淫的罪业,能使众生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若从恶道出来再次转生为人,还会受到两种果报:一是自己的妻子不忠实,二是自己的亲属不如意。”《罪福报应经》说:“奸淫他人的..
劝发心出世
劝发心出世(引经十则,八法、二戒)从前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四个比丘在一起讨论世间什么最痛苦,一个说是淫欲,一个说是饥渴,一个说是瞋恚,一个说是惊怖,互相争论不休。佛说:“你们所讲的,都没能找到痛苦的根本。其实天下最..
第二卷受持篇居官门
第二卷 受持篇居官门(共十节,合计七十五条,多属治理国家应需注意的事项。)世界上种种的罪恶,以邪淫最为恶劣。何况身居要职,所作所为对民众的影响非同寻常。身为君王的辅佐,应当经常向上进献良言。作为人民的父母官,必须重视社会..
居家门
居家门(共十节,合计一百条,多属家庭生活应注意的事项。)堂堂须眉男儿,顶天立地大丈夫。受到全家人尊敬,以我的言行为准绳。如果自己行为不正,各种问题都会发生。上天厌恶淫逸的人,如同丢弃鼻涕唾沫。邪淫所受到的报应数不胜数,说..
广戒门
广戒门(共十节,合计一百二十条,多属身心修养应当注意的事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所述的《七佛通戒偈》,它以概要的语言谆谆告诫修行必须遵循的准则。我在这里广述戒淫的条..
灭罪门
灭罪门(共七节,合计六十条,多属内心净化应当注意的事项。)光阴似箭,日月交替,生命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大限到来之时,谁都无法逃避。趁着现在身体健康,何不痛下决心忏悔修行。只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界所诱动,就能..
经要门
经要门(共七节,合计六十条,多属内心净化应当注意的事项。)(所引经文分为四节,合计二十四条,多属格除邪念,启发真知应该懂得的道理。)南北朝时期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在临终前发誓说:“我翻译佛学经论..
胎狱观
胎狱观(此观修成后,便可清楚了解胎儿的种种悲苦境遇,这是用人生最初降生状况来灭除淫念的方便法门。)父母生我之前,我的身体又在哪里?只因当初投胎时,看到父母交和,心中生起贪爱。此心一起,就与父母的精血和合而入胎。在胎中的十..
虫寓观
虫寓观(此观修成后,可以看到人体内聚集了各种微生虫,这是开始用不净观来灭除淫念的方便法门。)人的血肉之躯真是污秽,无数的微生虫聚集其中。它们潜藏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形状极为微细。凡夫的肉眼无法察觉,只有天眼才能看到。让我们..
不净观
不净观(此观修成后,顿时觉得男女精血污秽,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世间一切苦恼,都由爱欲而起。世间凡夫无法断除爱欲之心,见到美色便神魂颠倒,爱水从骨内溢出,欲火在眼中燃烧,于是色胆包天,纵情妄为,造下深重的罪业。他..
四觉观
四觉观(此观修成后,深知任何人的身体都包藏污垢,这是在日常境况中破除贪欲的方便法门。)凡夫的淫欲心理,在每一世的轮回中,随着性别的转换而变迁。前世做女人时,见到男子便心生欢喜。今生是一个男子,又会爱恋女人的身体。若能随时..
九想观
九想观(此观修成后,才了解死后的种种凄惨境况,这是用人生最后死亡的状况灭除淫念的方便法门。)人只要想到死后的情形,欲火就会顿时熄灭,化为清凉。世俗之人听到死便觉不快,以为不吉利,然而千方百计保养,百年之后同样化为灰烬。这..
轮回观
轮回观(此观修成后,便会了解六道生死轮回的情形,这是用智慧破除迷误的方便法门。)人死之后,神识脱离躯体,形成中阴身。投生时神识进入胞胎,中阴身便自然消失。就如黑暗中点亮灯火,灯灭后重归黑暗。这里列举了轮回中十七种投生的情..
天欲观
天欲观(此观修成后,便会明了天人福德轻重的原因,这是用天人爱欲清淡而自我警醒的方便法门。)娑婆世界多么令人惊异,这里的众生几乎没有一个不爱女色。从天上的神仙,下到跳蚤、虱子,凡是有形体有神识的众生,无一不被业海波涛所席卷..
因缘观
因缘观(此观修成后,即可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烦恼的实质,这是探寻爱欲根源的方便法门。)众生惧怕苦果的到来,菩萨则努力断除恶因。恶因既已断尽,苦果自然不会产生。譬如威猛的狮子,射向它的飞箭掠过胸前,就会迅猛向射箭处扑去..
解脱观
解脱观(此观修成后,必然会灭除往昔的罪业,临终时莲花化生,往生净土,这是截断生死轮回瀑流,安立于菩提彼岸的方便法门。)修行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超越痴迷无常、轮回不已的苦难世间。出离世间的法门虽有多种,以求生西方净土最为..
第三卷决疑论统论淫业类(八问八答)
第三卷 决疑论统论淫业类(八问八答)问:从宇宙诞生时混沌的太极状态中,分化出阴性、阳性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逐渐形成了天空与大地,有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往复交替,人类因此诞生并繁衍不息。由此可知,男女形体的差异,完全是由天..
因果析疑类(八问八答)
问:大富大贵的人,往往造了很多淫业,为什么不见有报应?答:这些人之所以能大富大贵,是由于前世的善缘已经成熟。今生虽然作恶,还是应当先享受福报,而把苦果留到来生。就好像灾荒之年的存粮是由往年所积蓄,而今年所遭受的灾荒,要等..
杂问防淫类(十问十答)
问:《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色使人迷惑,佛令人觉悟。以觉悟破除迷惑,就像用灯光照破黑暗一样,无可置疑。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不正是这样的吗?问:..
受持破惑类(十问十答)
问:决心戒淫就已经很难了,而所列的受持方法及事项,又如此详尽周密,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答:这些日常受持的方法都是本着中道的原则而设立,每个人应按照自己的情况尽力遵守。儒家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佛教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胎娠差别类(十二问十二答)
问:男女没有交合,就不会生育子女,交合之后才有身孕。请问来投胎的人,是天天守在父母身旁,等着交合时入胎呢?还是偶然遇到了,于是就入胎呢?答:业报因缘,不可思议。如果因缘注定要做子女,虽然神识远在千世界之外,此处男女交合,..
形灭神存类(六问六答)
问:《尚书》说:“天道福善祸淫。”不过指活在世上的人,由于行善、作恶的不同而受到上天的报应。若是人已经死了,则形骸、神识都已消灭,纵然有罪,又怎能受到报应呢?答:人的形骸虽然会损坏消亡,心性却依旧长存。譬如五谷,根茎虽然..
中阴异同类(七问七答)
问:经上说的中阴身是什么?答:就是人死去之后的神识,如《大般涅槃经》所说。经文大意说:“临命终时,亲属围绕哭泣,其人惊慌恐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生所作的善恶业力,全都显现在眼前。身上的热气散尽之后,过去的色、受、想、行..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
问:在《论语》中,子路曾向孔子询问关于生死的看法,孔子拒绝回答。你却总是争辩不休,难道不是过于怪僻偏激吗?答: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他在婉转地开导启发,不是全然拒绝回答。孔子说:“死生亦大矣。”(见《庄子》..
恶道缘由类(十问十答)
问:鸳鸯、鹌鹑、鸽子是因为前生造下淫业,所以今世成为淫鸟。而大雁丧偶,至死都不再另找伴侣,可知前世必定不犯淫业,为什么也堕入鸟身?答:十恶之中,淫是其一。造了十恶都会堕入畜生道,鸳鸯、鹌鹑、鸽子是因为淫业而堕为鸟身,孤雁..
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
问:淫欲既然是万恶之首,那么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时,就应当加以禁止。可是伏羲却设立媒妁,使男女两家联姻,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正是为了避免世间人民淫乱的发生。如果不设立婚嫁的礼仪制度,不仅世上的男子女人会像禽兽一样随意苟合,生..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经造了淫业,要想净除罪障,应当在佛前忏悔呢?还是从自心忏悔呢?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前忏悔。问:今世所犯的淫业,固然应当忏悔予以消除。至于过去世中所犯,由于时间久远,早已记..
如来应化类(七问七答)
问:世间人生育时都要经过阴道,菩萨入胎时都是从右胁进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答:凡夫有爱欲,所以从产门进出。菩萨没有爱欲,所以从右胁进出。问:三界之内最为尊贵的,莫过于天帝。而佛降生时,四大天王、忉利天王都恭敬侍奉。是..
跋
劝善之书,打开就令人皱眉,这样的书必定不能流传。打开就令人鼓掌,这样的书也必定不能流传。为什么?一个是过于深奥,一个是失之粗浅。我老师这本书,其意本在戒淫,却又总是在探讨生死问题,我起初也觉得过于深奥了。然而每日清晨以生..
内典字义译注
●卷一三途:即三恶道。优填王:梵语“邬陀衍那”,此言“出爱”。亦云“优陀延”。即优填王也。(凡言梵语者,皆天竺国之语也,劫初皆梵天遗种,故称梵。)婆罗门:此云“净行”,是西天四姓之一,详《长阿含·四姓经》。八关斋:即八戒..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并叙)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余闲居阅《大智度论》,因取意而为之颂,以此自警,并以警世云。死想:有爱皆归尽,此身宁久长。替他空堕泪,谁解反思量?(先作此观,为下九想张本。)胀想:记得秾华态..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唯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