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三教

(术语)一顿教,二渐教,三不定教也。齐朝已后江南诸师立此三教,用以判释佛一代所说之法者也。顿教指华严经,渐教指阿含经至涅槃经等诱引之经,不定教谓不能配于顿渐二教之胜鬘经金光明经等。..

法顺

(557~640)唐代僧。敦煌人,或传为雍州万年(陕西长安)人,俗姓杜,故世称杜顺。又称帝心尊者、敦煌菩萨。幼年师事因圣寺僧珍。天性淳厚,聪慧绝伦,于佛学造诣深邃,于华严更有独到之处,故..

法顺

(557~640)唐代僧。敦煌人,或传为雍州万年(陕西长安)人,俗姓杜,故世称杜顺。又称帝心尊者、敦煌菩萨。幼年师事因圣寺僧珍。天性淳厚,聪慧绝伦,于佛学造诣深邃,于华严更有独到之处,故..

法华论疏

凡三卷(或二卷)。隋代吉藏(549~623)述。为世亲所造“法华论”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吉藏著有诸多有关法华经之注释书,其立场深受法华论之影响,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全书旨在指出南北..

法华论疏

凡三卷(或二卷)。隋代吉藏(549~623)述。为世亲所造“法华论”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吉藏著有诸多有关法华经之注释书,其立场深受法华论之影响,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全书旨在指出南北..

空间

(一)原始佛教以来,佛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构成一切万物存在之要素。其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为生成万物之元素,空大则为万物存在所需之空间。由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一..

空间

(一)原始佛教以来,佛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构成一切万物存在之要素。其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为生成万物之元素,空大则为万物存在所需之空间。由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一..

空有各具二义

谓真空与幻有各具有二种意义。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此空非“无见”、“断见”之空,称为真空。诸法无性而缘生,谓之有;此有非“常见”、“有见”之有,称为幻有。据华严经疏卷十四..

空有各具二义

谓真空与幻有各具有二种意义。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此空非“无见”、“断见”之空,称为真空。诸法无性而缘生,谓之有;此有非“常见”、“有见”之有,称为幻有。据华严经疏卷十四..

即心即佛

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此系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思想而来。傅大士心王铭(卍续一二○·一二下):“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即心即佛

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此系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思想而来。傅大士心王铭(卍续一二○·一二下):“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业苦

(术语)善恶之作业,感苦乐之果者曰业。依业而得之苦乐果,通曰苦。华严经毗卢遮那品曰:愿佛光照我,灭生死业苦。净心诫观上曰: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

业苦

(术语)善恶之作业,感苦乐之果者曰业。依业而得之苦乐果,通曰苦。华严经毗卢遮那品曰:愿佛光照我,灭生死业苦。净心诫观上曰: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

业性

(术语)又曰业体。业之自体也。华严经二曰:业性广大无穷尽。

业性

(术语)又曰业体。业之自体也。华严经二曰:业性广大无穷尽。

业田

(譬喻)业能生苦乐之果,故譬之于田。华严经三十八曰:业田爱润无明覆。

业田

(譬喻)业能生苦乐之果,故譬之于田。华严经三十八曰:业田爱润无明覆。

顿说

(术语)顿教之说法也。不以小乘为阶梯而说大乘,直说破大乘也。如华严经是。

顿说

(术语)顿教之说法也。不以小乘为阶梯而说大乘,直说破大乘也。如华严经是。

顿大三七日

(术语)天台一宗之说,谓华严经为佛成道后三七日间之说法。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此观树经行之三七日,为小机之所见,大机于此间感华严之所说也。..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