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为僧者,若不奉守佛法戒律教规,所修之行必为有过之行,流于表面,则无真正成就。佛陀有云:不奉守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此意即指为僧者不守戒法,则将贪求世法之益,而无修行之心,自是无有成就之可能。现世之诸出家行者,上至部分法师活佛,下至芸芸僧众,多有不守持戒规..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六   居士不勤修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六 居士不勤修为表面

学佛修行之人,若不勤于修持,则成就便是岌岌可危,自是难于了脱生死。何独于此单指居士不勤修则为表面行呢?学习佛法,可以由显宗而入法修持,也可以依密法而成就。今言居士不勤修,是因为居士修行,随意性较大,不似出家众早晚课诵,修禅习法,都有统一之安排规定,就不由得你分说或是偷懒,或是干脆..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八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八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已依止了上师、皈依佛门的弟子,当依法入修,依师教而作具体行持,每日勤修不怠,方可成就生死之大事。而一些流于表面修行的行人,虽然看起来也同别人一样,别人修法他也修法,但他修法修到最后却不知其所以然,自己应该怎样修也不知道,修法的法义要点也不明白。所言此两种修法人是断然于两端:一个是..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一至十)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一至十)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一 以不信诵经为表面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二 无大悲而云利他为表面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三 吝啬而行布施为表面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四 若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于表面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六 居士不勤修为表面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七 只研..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七   只研学理不修法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七 只研学理不修法为表面

学佛修行人钻研学理不是坏事;而坏的就是某些“老学究”“新学研”居士、比丘行人抱着质疑态度,以固守所谓的“严谨务实之学风”,依夫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治学观点,把佛法当作理论学术来“研究探讨”,或把佛学作为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去学习,动辄就道“某某对佛法学很有研究”,“某某又..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九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九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为表面

自古有言:欲立人者,必先立己,己尚未立,何可立人。其意是说,要授意他人,自必言身立正,他人方可依之。如当老师的人,或教授他人者,必须自己先要做到如所讲的道理,自己都不能做到的话,是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的。佛法的修学同样如此,一个自己本身尚不能依法而行持的人,若他去教授其他的众生,那..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十   言行不一,指导他人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十 言行不一,指导他人为表面

言行不一 ,是指语言和行为不一致,或曰自相对立,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言行不一而指导他人的修行人行持也是为表面的修行。这种人,多是自身没有什么本事却爱四处说教的肤浅的行者,於现世中颇为普遍。所言与所为不统一,这也是当今修行人的一大病端。一个修行人如果不把实践同理论结合起来,身口意三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释迦摩尼佛讲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释迦摩尼佛讲经

佛陀说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略述人生八苦

略述人生八苦

投身为人实属六道轮回中之幸事,更甚之方便可以闻之以如来正法,依教如实修行,即身成就,如此之言则实为人身难得。虽然人道之众生有幸为多生善业之福报,但是,人道之中同样避免不了苦难与痛苦,其中最主要有四大痛苦:生、老、病、死,及爱别离,怨憎会苦等等。1、生苦:佛陀曾经说过:【我们若不这..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