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西行求法

立志西行求法

立志西行求法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谁,笔者在此难以考释断言。但自在西汉未年东汉初期(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行取经的僧人、学者为数不少。东汉明帝永乐七年(64年)曾派遣朗中蔡愔、博..
开展民间外交

开展民间外交

开展民间外交玄奘留印期间与印度各阶层人士都有广泛接触和交往,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上至国王,王公贵族,下至僧人、平民。他学养深邃,以学为主,以教会友,以理服人和与邻为善。所到之处,大..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玄奘赴印取经留学,与今日海归学人不同,往返皆取道于陆路。是一个陆归学僧。他于645年3月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520夹,657部经论,入住弘福寺,后迁居慈恩寺,开始了..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玄奘留学印度15年(629-644年),旅途往返两年,先后共计17年,行程5万多里,历经西域、中亚和南亚大小110个国家(多为城邦小国)所闻所履28国,连同附述的12国,共150个国..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西游东归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玄奘..
如愿心灯

如愿心灯

如愿心灯在一座寺中有一个从小就在这里出家的小和尚,每天清晨,他都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就..
玄奘精神 第2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1)

玄奘精神 第2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1)

退,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心境;它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内在修为和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退,并非畏缩不前,而是继续奋斗的开始;凡大德者,总是能不动声色为自己赢得最好的局面;进退..
玄奘精神 第3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2)

玄奘精神 第3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2)

在他们眼里,玄奘已不仅仅是一个得道高僧,更是我大唐气象的煌煌象征--只有在我大唐,才能出这般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只有我大唐之人,才能完成这万里取经的旷世之举!玄奘停了下来,离他不远的..
玄奘精神 第4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3)

玄奘精神 第4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3)

父亲,前面过不去了!房遗爱从人群中挤到房玄龄跟前,这位与他父亲一般惧内的房家二公子带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玄奘的马队被数万百姓堵在西郊,别说进城,就连往前挪一步都不可能;..
唐玄奘的故事

唐玄奘的故事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
玄奘精神 第1节:前言

玄奘精神 第1节:前言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来自东方,他从丝路而来;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名字,叫玄奘。在中国的历..
玄奘精神 第5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4)

玄奘精神 第5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4)

把握和创造机会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深知,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所以他在《慎所好》中就曾明确指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
玄奘精神 第6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5)

玄奘精神 第6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5)

这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说,玄奘曾经出去过,但又自己跑了回来,当时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再来看坐镇清闲:这里的坐镇,当然不是说玄奘像唐太宗那般坐镇洛阳筹划攻略辽东一样坐镇弘福寺的某间僧舍指..
玄奘精神 第7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6)

玄奘精神 第7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6)

因此,为了避免恐陷物议,玄奘选择了退,选择了故不临对,选择了独自冥想。我们知道,僧人在思考和冥想的时候往往会念颂佛经,念经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选择也不例外。..
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高手过招,随机而变:大象无形,未见面便拆招,靠得是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柳暗花明,就是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拒绝不是对立,更非仇恨,而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坚持的..
玄奘精神 第9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玄奘精神 第9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后来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提出扩大僧尼道士人数,以求佛祖保佑。皇后却说: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皇后尚且如此,何况唐太宗。为了打..
玄奘精神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玄奘精神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唐太宗问得厉害,玄奘回答得既诚恳,又巧妙:自..
玄奘精神 第11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4)

玄奘精神 第11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4)

第一,他不屑于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絮絮叨叨的讲述一路上发生的事情,觉得没必要;第二,他很清楚跟皇帝谈话的技巧,知道第一次见面该说什么,要如何说;从心理学来看,玄奘越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玄奘精神 第12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5)

玄奘精神 第12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5)

同样一部作品,在君王和学者眼中的有着不同的价值--在玄奘眼里,《大唐西域记》是十几年心血的整理;而在唐太宗眼里,他看重的是整个西域的战略价值,甚至是更加遥远的中亚和印度,因此,作为大..
玄奘精神 第13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6)

玄奘精神 第13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6)

玄奘的意思是,我从小学习佛经佛法,从来没有接触过儒家理论和经世治国的方法,陛下现在让我还俗,就好比把在河流中行驶的船只搬到陆地上来当车马使用,不仅无法起到作用,还会让这艘船很快腐烂..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