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西行求法

立志西行求法

立志西行求法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谁,笔者在此难以考释断言。但自在西汉未年东汉初期(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行取经的僧人、学者为数不少。东汉明帝永乐七年(64年)曾派遣朗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赴天竺(印度古称)求法。东晋时期法显等高僧也相继学访,但论成就、论贡献、论作用和论影响,非..
开展民间外交

开展民间外交

开展民间外交玄奘留印期间与印度各阶层人士都有广泛接触和交往,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上至国王,王公贵族,下至僧人、平民。他学养深邃,以学为主,以教会友,以理服人和与邻为善。所到之处,大受欢迎。作为一名自费留学生,扮演着在中印文化交流上民间亲善使节的角色,起到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631..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

玄奘对佛教经典超凡领译玄奘赴印取经留学,与今日海归学人不同,往返皆取道于陆路。是一个陆归学僧。他于645年3月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520夹,657部经论,入住弘福寺,后迁居慈恩寺,开始了他的一项伟大的译经工程,可说是,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事业,直到老死,历时19年;先后翻译佛教..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玄奘留学印度15年(629-644年),旅途往返两年,先后共计17年,行程5万多里,历经西域、中亚和南亚大小110个国家(多为城邦小国)所闻所履28国,连同附述的12国,共150个国家(据《大唐西域记》一书所记)。可算是踏遍青山人未老,追求卓越始罢休。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伟大..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西游东归

玄奘西游东归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在印度,他刻苦学习佛经,成为能精通50部经典的三藏法师。他还到印度各地游学,向当地学者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玄奘在学术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在场的人无人能驳倒。他被公认为第一流大学者,乘坐大象绕场一周,接受人们的祝..
如愿心灯

如愿心灯

如愿心灯在一座寺中有一个从小就在这里出家的小和尚,每天清晨,他都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就这样,十年就在晨钟暮鼓中慢慢过去了。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只有他一人..
玄奘精神 第2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1)

玄奘精神 第2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1)

退,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心境;它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内在修为和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退,并非畏缩不前,而是继续奋斗的开始;凡大德者,总是能不动声色为自己赢得最好的局面;进退之道,存乎一心,收放自如,方为处世最高境界。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大唐,这个崛起于东方的强大帝国..
玄奘精神 第3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2)

玄奘精神 第3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2)

在他们眼里,玄奘已不仅仅是一个得道高僧,更是我大唐气象的煌煌象征--只有在我大唐,才能出这般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只有我大唐之人,才能完成这万里取经的旷世之举!玄奘停了下来,离他不远的地方,是一条结了冰的小河,河边是一排光秃秃的柳树。运送经卷的马队也停了下来,他们只能跟在玄奘身后,玄..
玄奘精神 第4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3)

玄奘精神 第4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3)

父亲,前面过不去了!房遗爱从人群中挤到房玄龄跟前,这位与他父亲一般惧内的房家二公子带来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玄奘的马队被数万百姓堵在西郊,别说进城,就连往前挪一步都不可能;好消息是,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从现在的情形看,玄奘一行到天黑都进不了城,完全有时间重新组织安排迎接事..
唐玄奘的故事

唐玄奘的故事

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