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题义】《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想。 因当时佛教界内存在着不执于有, 便堕于空的毛病, 故世亲造论欲扫除偏执, 弘扬瑜伽行派中道妙理。 所谓「唯识」, 是此派重要的思想之一, 是指一切物质及精神现象皆不能离开自..
《法华经》

《法华经》

《法华经-方便品》选【题义】《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 现存的汉译本有三个, 分别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十卷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八卷《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和达摩笈多所译的七卷《添品妙法莲华经》, 而中、外历代的注释甚多。本经是初期大乘的经典, 它的出现稍迟于《般若经》..
三藏经典的结集

三藏经典的结集

三藏经典的结集发展概况资料难得研究佛学,除了听闻正法、阅读经典之外,还要分析思考,这两者是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因此,获得内容正确、说理明白的经典实在非常重要。然而要找寻这样完美的本子却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经典在千百年来,经过多次翻刻印刷,错漏自然难免,必须对勘原刻本才能确定。可..
《阿弥陀经》选

《阿弥陀经》选

《阿弥陀经》选【题义】《阿弥陀经》是早期的大乘经典,主要宣扬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鼓励我们发愿往生和说明往生的方法。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净土法门也随着流转起来。根据大乘的教义,宇宙广大而无边际,其中佛、菩萨的净土更是遍满十方的。不过,如果不指定净土的方向和位置,我们便会感到没有落着,..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中观意义超越二边中观,是指古印度龙树菩萨依据《般若经》『缘起性空』的观念而造《中论》,所提倡的一种脱离执着、不偏不倚的理论和观察方法。思想渊源论典勃兴在西元二、三世纪间,正当大乘经典逐渐面世的时候,有学问的论师辈出,他们不仅大量注释经典,还不断撰述内容独立、组织..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阿罗汉、辟支佛一、 阿罗汉闻声而开悟释尊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圣谛的道理,五人听后,从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后还有很多佛弟子成了阿罗汉,因为他们都是听了佛陀说法的音声,修行而悟道的,所以叫做「声闻」。修学方法当我们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确信在六道轮..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佛陀降生及出家佛陀的家世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印度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 最为强大,成为他们当中的盟主。因为古印度社会阶级制度很森严,释迦族属高贵的剎帝利阶级之一,所以迦毗罗..
《中论-观有无品》

《中论-观有无品》

《中论-观有无品》【题义】在西元二三世纪间, 各种大乘佛经逐渐面世, 很多有学问的论师把它们组织整理, 渐渐形成各个不同的学派, 而最先取得巨大成果的, 便是龙树菩萨。《中论》原名《中观论》, 是龙树早期的作品, 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龙树把《般若经》的「缘生性空」的观念作为自己思想..
遗教的结集

遗教的结集

遗教的结集结集的原因佛在世时,所说的教法,并没有文字纪录。佛灭度后,佛弟子恐怕遗教散失,所以建议召开僧众大会,把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使佛法以后能够保持纯正。第一次结集佛灭度后九十天,弟子们开始结集佛陀的遗教,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对结集大力赞助。于是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位比丘,在王舍..
世间的因果

世间的因果

世间的因果佛说四圣谛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他所证悟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使他们了解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道理,进而解脱生死轮回,证得阿罗汉果。此后佛陀在他的四十五年弘法生涯中,所说的种种法要,实际上都没有超越四圣谛的范围。苦谛的含义苦,是..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