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题义】《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想。 因当时佛教界内存在着不执于有, 便堕于空的毛病, 故世亲造论欲扫除偏..
《法华经》

《法华经》

《法华经-方便品》选【题义】《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 现存的汉译本有三个, 分别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十卷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八卷《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和达摩笈多所..
三藏经典的结集

三藏经典的结集

三藏经典的结集发展概况资料难得研究佛学,除了听闻正法、阅读经典之外,还要分析思考,这两者是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因此,获得内容正确、说理明白的经典实在非常重要。然而要找寻这样完美..
《阿弥陀经》选

《阿弥陀经》选

《阿弥陀经》选【题义】《阿弥陀经》是早期的大乘经典,主要宣扬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鼓励我们发愿往生和说明往生的方法。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净土法门也随着流转起来。根据大乘的教义,宇宙广大..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中观意义超越二边中观,是指古印度龙树菩萨依据《般若经》『缘起性空』的观念而造《中论》,所提倡的一种脱离执着、不偏不倚的理论和观察方法。思想渊源论典勃兴在西元二、三..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阿罗汉、辟支佛一、 阿罗汉闻声而开悟释尊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圣谛的道理,五人听后,从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后还有很多佛弟子成了阿罗汉,因为他们都..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佛陀降生及出家佛陀的家世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印度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 ..
《中论-观有无品》

《中论-观有无品》

《中论-观有无品》【题义】在西元二三世纪间, 各种大乘佛经逐渐面世, 很多有学问的论师把它们组织整理, 渐渐形成各个不同的学派, 而最先取得巨大成果的, 便是龙树菩萨。《中论》原名《中观..
遗教的结集

遗教的结集

遗教的结集结集的原因佛在世时,所说的教法,并没有文字纪录。佛灭度后,佛弟子恐怕遗教散失,所以建议召开僧众大会,把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使佛法以后能够保持纯正。第一次结集佛灭度后九十..
世间的因果

世间的因果

世间的因果佛说四圣谛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他所证悟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使他们了解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道理,进而解脱生死轮回,证得阿罗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