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的功德

持戒 的功德

学处篇 第八节、持戒的功德(S?lnisasa)一、在《法句经》第54-57偈中佛陀说:花香不能逆风送,栴檀.答嘎拉.茉莉。善者之香逆风送,善人之香飘诸方。栴檀.答嘎拉,青莲.瓦西其,如是诸香中,戒香为最上。栴檀.答嘎拉,此等香甚微。持戒香最上,上飘于天界。具足诸戒行,住于不放逸,正智解脱者,魔不知其..
确定所缘

确定所缘

业处篇 第六节、确定所缘置念于面前让心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的呼吸上。这里的面前是指业处。什么是业处呢?业处,巴利语kammahna。kamma,古代依梵语karma音译成羯摩,巴利语为kamma,意为业,也即是工作、造作的意思。kammahna的?hna有几种意思,可以是理由、原因、道理,以及场所、地方、住处、状..
教 理

教 理

巴利语汇解 四、教理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谛(ariyassa saccatt ariyasaccn?ti attho.)圣(ariya),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sacca),意为真谛,真理,真实。这四圣谛之所以被称为圣谛,《清净道论》中以四义解释说:1. 因为是佛陀等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 如说:诸比库,这四种..
经文浅释

经文浅释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有很明确的次第。这种次第在所有经典里的教导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里,我想举出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Mahsatipahnasutta)里面的教导。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方法:?Idha, b..
修习功德

修习功德

业处篇 第二节、修习功德在《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业处中,最为历代南传上座部佛教长老、禅师们所推崇以及教导的是入出息念。为什么入出息念会受到那么高的推崇呢?因为:第一、它是一切菩萨证悟佛果的修行方法。当我们的苟答马佛陀还是菩萨的时候,他坐在布德嘎亚(Buddhagay,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
戒与止观

戒与止观

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说,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谈到戒清净,对在家人来说,要守护好五戒,有条件..
去除五盖

去除五盖

业处篇 第三节、去除五盖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vara?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这条路的话,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
落入有分

落入有分

业处篇 第九节、落入有分当禅修者能够稳固地专注似相维持一段够长的时间,他将有可能达到禅那。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前,通常会先经历近行定的阶段。近行定,巴利语upacra-sampatti。upa是前缀词,意为靠近,随,跟随;cra是行走的意思。upacra是已经走近禅那、接近安止的意思。sampatti,由sa (正确地) ..
平衡诸根

平衡诸根

业处篇 第十节、平衡诸根根,巴利语indriya,意为主导,支配,控制。五根是指在其范围内能执行支配作用的五种心所。它们分别是:1、信根(saddhindriya);2、精进根(v?riyindriya);3、念根(satindriya);4、定根(samdhindriya);5、慧根(paindriya)。其中,信根能起胜解(决定)的作用,精进根能起策励..
关于禅相

关于禅相

业处篇 第八节、关于禅相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时候,光通常出现在外面。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他们会怀疑:是不是..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