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壹 前言佛陀将宇宙万有的事物,归纳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质现象与精神活动。但是众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对于心法不能了解的人,佛陀为他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对色法认识不清楚的人,则为他说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
信解行证

信解行证

第一篇 信解行证壹 前言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贰 信一、信的意义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过程。人,生存在这流转的..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壹 五位百法的意义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五位百法是法相..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

第四篇 一念三千壹 前言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是因为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张藉著净化自己的心..
因 果

因 果

第三篇 因果壹 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
第二篇 业

第二篇 业

第二篇 业壹 业的定义与轮回说「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
中 道

中 道

第四篇 中道壹 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壹 为什么要受戒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
三法 印

三法 印

第三篇 三法印壹 三法印的意义教主、教徒、教义,是宗教形成的三个条件。世间上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1.普遍如此,2.必然如此,3.本来如此,4.永恒如此。譬如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一样,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