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因缘

十二 因缘

第一篇 十二因缘壹 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于许多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佛教的因缘说和一般..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壹 相好的定义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是用来形容佛陀色身的庄严殊胜。在佛世时,佛陀的门下有许多圣弟子,如:最初的僧宝──五比丘及大迦叶尊者、须达长者等,都是在佛陀威仪庄严的摄..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壹 前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其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个人经过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
佛陀十号

佛陀十号

第三篇 佛陀十号壹 佛陀十号的定义我们除了从佛身来了解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认识佛陀。由于佛陀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种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大觉世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王、大医王、佛天、佛日、两足尊、两足仙、天..
三学增上

三学增上

第三篇 三学增上壹 何谓三学增上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获得究竟的妙智,所以又称为三无漏学。此外,诸经论中每..
性

第二篇 性壹 前言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每天对着别人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物!我们学佛,就是要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佛经说:每一个人..
第一篇 心

第一篇 心

第一篇 心壹 前言心,是吾人现前一念灵知的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是诸佛的法身,众生的慧命,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一切颠倒妄想。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缺,只因无明烦恼遮蔽,不自觉知。如果有人能识得它,大事立即成办,妙用无穷。但是要怎样才能认识心呢?贰 心在那里心,无来无去,无方无..
第一篇 空

第一篇 空

第一篇 空壹 前言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缘起」,缘起就是说世间一切存有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没有实在的自性可言,这种诸法自性了不可得的特质就称..
五乘佛法

五乘佛法

第二篇 五乘佛法壹 五乘佛法的意义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法门。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
明心见 性

明心见 性

第三篇 明心见性壹 前言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如何认识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无,真妄泯除,佛性现前,三藏十二分教、一切功德自然如瓶水倾洒,一泻千里,源源不绝。这就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常住真..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