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第一篇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壹 前言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走过生命的历程。所以,人活着,便离不开时间的关系。时间本是一大长流,实在无法给予分割,但是为了方便人的先后和..
缘 起

缘 起

第一篇 缘起壹 缘起的意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此外,现起和存在的因缘,其本身又各互有生起的..
生死烦恼

生死烦恼

第三篇 生死烦恼壹 生死的过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存,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困难;因为有死,不但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别的时刻,往往因为爱念深重,而干扰情识的思维,成为往生善道的绊脚石。为了惕励大家能够精进修道,超越生死魔障,佛教经典以..
奉行八正道

奉行八正道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壹 八正道的定义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正,脱离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达涅槃的境地,故名为道。循此八正道,可..
十法界

十法界

第二篇 十法界壹 前言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另外,佛陀的..
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二十八天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壹 前言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
五蕴非有

五蕴非有

第四篇 五蕴非有壹 前言「四大」说明了宇宙物质世界因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如何在缘起法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贰 何谓「五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五蕴就是说,世间的有为法是由色、受、想..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壹 前言净土思想并不仅属于净土宗,也不只局限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这三经一论的宝典;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都提及净土法门,都可以看到净土思想的信仰。其中以弥勒菩萨的净土思想为最早。东晋时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大师..
止观 双修

止观 双修

第四篇 止观双修壹 止观的定义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相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的说法。止观是什么意思呢?止,梵语amatha,音译为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观,意为止息一切妄念,心归于专..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

第六篇 五停心观壹 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因此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贤位前..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