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因缘

十二 因缘

第一篇 十二因缘壹 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壹 相好的定义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是用来形容佛陀色身的庄严殊胜。在佛世..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壹 前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
佛陀十号

佛陀十号

第三篇 佛陀十号壹 佛陀十号的定义我们除了从佛身来了解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认识佛陀。由于佛陀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种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
三学增上

三学增上

第三篇 三学增上壹 何谓三学增上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
性

第二篇 性壹 前言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每天对着别人叫..
第一篇 心

第一篇 心

第一篇 心壹 前言心,是吾人现前一念灵知的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是诸佛的法身,众生的慧命,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一切颠倒妄想。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缺,只因无明烦恼遮蔽,不自觉知..
第一篇 空

第一篇 空

第一篇 空壹 前言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
五乘佛法

五乘佛法

第二篇 五乘佛法壹 五乘佛法的意义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
明心见 性

明心见 性

第三篇 明心见性壹 前言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如何认识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无,真妄泯除,佛性..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壹 前言佛陀将宇宙万有的事物,归纳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质现象与精神活动。但是众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对于心法不能了解的人,佛陀为他说五蕴..
信解行证

信解行证

第一篇 信解行证壹 前言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壹 五位百法的意义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

第四篇 一念三千壹 前言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
因 果

因 果

第三篇 因果壹 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因果,最..
第二篇 业

第二篇 业

第二篇 业壹 业的定义与轮回说「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
中 道

中 道

第四篇 中道壹 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壹 为什么要受戒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
三法 印

三法 印

第三篇 三法印壹 三法印的意义教主、教徒、教义,是宗教形成的三个条件。世间上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1.普遍如此,2.必然如此,3.本来如此..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