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  心

四无量 心

第四篇 四无量心壹 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种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意义:1.因无量:也..
三毒五盖

三毒五盖

第二篇 三毒五盖壹 三毒五盖的定义五欲六尘是攀缘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对治之道,应该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原因;三毒五盖是从内心的意念所产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因此而起。三毒,指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因为它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称之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
五欲六尘

五欲六尘

第一篇 五欲六尘壹 五欲六尘的定义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常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作用。我们在日常修道所遇到的第一重魔障,便是五欲六尘。什么是五欲六尘..
天堂与地 狱

天堂与地 狱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壹 前言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介乎人道的上下,一个代表享乐,一个代表受苦,这就是一般人对天堂与地狱的认识。然而,以佛法来讲,..
五趣流转

五趣流转

第二篇 五趣流转壹 前言《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由于众生迷妄、造作,在三界里生死轮回,受无量苦,不能求得真实的安宁,因此有「三界苦轮」、「三界无安」的说法,甚至..
法身实相

法身实相

第三篇 法身实相壹 法身实相的定义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

第二篇 解脱自在壹 解脱自在的定义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自在,能自在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贰 解..
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报身、应身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壹 三身的定义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无量劫前即已证悟的正法明如来、龙种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驾慈航,现观音、文殊等菩萨身,于成佛以来,游诸国..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壹 极乐净土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不可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智慧、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就已深入民心,我们可以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句话中看到民间信仰阿弥陀佛的普及。..
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

第一篇 涅槃寂静壹 前言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但是一般人误把涅槃当作死亡的意思,因此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