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  心

四无量 心

第四篇 四无量心壹 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
三毒五盖

三毒五盖

第二篇 三毒五盖壹 三毒五盖的定义五欲六尘是攀缘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对治之道,应该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原因;三毒五盖是从内心的意念所产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因此而起。三毒,指贪、嗔、痴三..
五欲六尘

五欲六尘

第一篇 五欲六尘壹 五欲六尘的定义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常常以..
天堂与地 狱

天堂与地 狱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壹 前言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堕入地狱,天堂..
五趣流转

五趣流转

第二篇 五趣流转壹 前言《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由于众生迷妄..
法身实相

法身实相

第三篇 法身实相壹 法身实相的定义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

第二篇 解脱自在壹 解脱自在的定义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自在,能..
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报身、应身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壹 三身的定义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无量劫前..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壹 极乐净土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不可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智慧、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自古以来,..
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

第一篇 涅槃寂静壹 前言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但是一般人误把涅槃当作..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第一篇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壹 前言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走过生命..
缘 起

缘 起

第一篇 缘起壹 缘起的意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
生死烦恼

生死烦恼

第三篇 生死烦恼壹 生死的过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存,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困难;因为有死,不但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别的时刻,往往因为..
奉行八正道

奉行八正道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壹 八正道的定义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
十法界

十法界

第二篇 十法界壹 前言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
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二十八天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壹 前言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
五蕴非有

五蕴非有

第四篇 五蕴非有壹 前言「四大」说明了宇宙物质世界因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如何在缘起法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进一步扩大了我们..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壹 前言净土思想并不仅属于净土宗,也不只局限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这三经一论的宝典;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都提及净土法门,..
止观 双修

止观 双修

第四篇 止观双修壹 止观的定义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相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的说法..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

第六篇 五停心观壹 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