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恩总报

四恩总报

第一篇 四恩总报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生存的环境没有污染,是环保因缘;到公司上班,学校上课,..
从入世到出世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壹 前言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法,我们应该抱..
从自利到利他

从自利到利他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壹 前言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故称大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1.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第三篇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 华藏净土的特色《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庄严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就是永恒,微尘里包..
三千大千世 界

三千大千世 界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壹 前言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世间又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所以宇宙其实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
从人道到佛道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壹 前言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也一直强调:我是众..
判教

判教

第三篇 判教壹 判教的起源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经时代的学者,对于佛说的经典各有不同见解。罗什圆寂之后,六朝之间,对于经典的翻译更为兴盛,不但有大乘经典,小乘..
发心立愿

发心立愿

第二篇 发心立愿壹 前言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 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内心的意念。《华严经》说,学佛要不忘初心,..
惭愧忏悔

惭愧忏悔

第一篇 惭愧忏悔壹 前言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能够心存惭愧,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为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行为..
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

第三篇 三轮体空壹 三轮体空的定义在人间生活,有许多因缘来成就我们,因此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帮忙,可以济人困难危急;甚至与人为善、一句赞美、一瓣心香等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