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法的传播

印度佛法的传播

中级课题(四十四) 印度佛法的传播佛灭度后,印度佛法的传播,可以作为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第一期称小行大隐时期佛灭后,除上座与大众二部,在窟内窟外,各结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弥勒等菩萨,与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中,亦结集大乘三藏。大乘教法..
五浊恶世

五浊恶世

中级课题(四十) 五浊恶世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 (1),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是劫浊 KALPA(2)、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观处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一、劫浊 ─ ─ 劫本是时间之名,时间原无所谓清浊,而造成「浊」的,原因是人的烦恼。二、见浊 ─ ─见即众生的见解, 因见解不..
乐的追求

乐的追求

中级课题(三十一) 乐的追求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人是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我们平常碰到的乐事,多分是暂有还无的相对的快乐,终是不能永久保存的。那么怎样方是真正的乐,永久的乐,绝对的乐呢..
业力的因果律

业力的因果律

中级课题(二十七) 业力的因果律「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 (KAMMA),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或结果。迦马另一意义也可解释为因果。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诸业,这些业..
菩萨与六度

菩萨与六度

中级课题(三十二) 菩萨与六度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 BODHISATTA,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
选择题

选择题

附录(四) 选择题1.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_年(A)五四三 (B)五九四(C)五八八 (D)六二三2. 世界公认的佛陀日是阳历_。(A)四月十五日 (B)四月八日(C)五月月圆日 (D)月圆日3. 佛教成立于佛_时,(A)出世 (B)出家(C)成道 (D)涅槃4. 佛历是从佛_时计算起。(A)出世 (B)出家(C)成道 (D)涅槃5. 佛陀降生于_..
释迦太子诞生

释迦太子诞生

初级课题(一) 释迦太子诞生释迦牟尼SAKYAMUNI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SHUDDHODANA,是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MAYA夫人,是拘利KOLI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慧。她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十个月,便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五英里的蓝毗尼园LUMB..
缘起的人生宇宙

缘起的人生宇宙

中级课题(二十九) 缘起的人生宇宙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能够例外,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连之网。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
四摄法

四摄法

中级课题(三十六) 四摄法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一、布施摄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最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度化众生就事半功倍。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二、爱语摄..
声闻乘简释

声闻乘简释

初级课题(二十二) 声闻乘简释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乔陈如等五人,由听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道的,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乘」运载的意义,即是把众生从迷昧的此岸运载至开悟的彼岸。故乘是譬喻,而四圣谛是理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悟道的彼岸。声闻乘修行证..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