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论。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述曰。下第三解相违有三。初标。次列。后释。此初二也。相违因义者。谓两宗相返。..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释遁伦集撰论本七十八自下第六。观自在菩萨请问诸地之义。于中先标宗指经。次正引其文。前中言复次依乘假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等者。依大乘中约修..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上)(论本第八十二至八十五)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八十二上来于七段中已释前四。今释第五安他令听。是则初说教体。二辨解释方轨。三明说法师之德既成。次明处五众中而说诸法。既..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长水沙门子璿录将解下别释义门二。初开章悬叙中六者。盖于纶绪。何者。夫圣人所作必不徒然。兹论发兴有何所以。故受之以教起因缘也。名教既兴已知由渐释氏之学三藏统收。约..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八十八大门第八解知事等。先颂列四句。即为四门。长行释中。初解知事门邪正二智同缘一境执无执异。正智起时。非坏于彼邪智之境。..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解释分中有二初结前生后。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二正明解释。释文中有三。一标数。二列名。三辨相。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 列名中。初显..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三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三长水沙门子璿录约法生起下二。初标科总示。依诠染者。以净法是摄末归本义。今明从本起末。故唯取染。略五重者。广即十四。今于十四之中类束为五。故云略也。对诸宗者。即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长水沙门子璿录造论主疏三。初释马鸣。初生等者。一义。又善等者。二义。中印等者。三义。咸皆也。躬身也。余并如文。二释菩萨。具云等者。以此方时俗不贵秦音。故存梵语。..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长水沙门子璿录述意中二。初显意。疏出两意。上正下兼尔。疏初句下。二释文中二。初总释此偈三。初释初句。所为机者。唯众生二字余皆能。为属菩萨也。众生通于三聚五性。于..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长水沙门子璿录二立义分。二寄问中疏文二。初释法。大乘法体者。大乘之体。即是于心。名心为法也。此中且说法为大乘体。次下一文方说心为法体。此乃展转释出其体也。今言出..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上)(论本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九十四大文第三。解触为缘等。先颂列十门。一触缘。二见圆满。三实。四解。五不爱乐。六法住智。七精进。八生处等中有二复次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长水沙门子璿录疏释上等者。立义文云。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等。今此正释也。科动静不一不异。如次是前二门。与不相离义。顿说实难故成前后。观智境者。以体非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八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八长水沙门子璿录科释生灭心法者。以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今此一文正解生灭因缘相也。染净生灭者。以染法净法各有生灭。染以顺流为生。反流为灭..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三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释不觉义二。初总明不觉依觉故无实。二别示不觉虚妄相。今初。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不..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第二释本觉中有二。先明随染本觉。后四镜下明性净本觉。又亦可上来总明觉体。此文辨觉相。下四镜文双明体相也。初随染中文有三。初总标。二列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九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九长水沙门子璿录二释本觉名。疏二。初随文别释。责意云二者。但反覆成难。而实无二故。本疏云。进退成难。以对等者。下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今此且约对于新生。立为本..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对治邪执二。初总标二见。二别释二见。今初。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若达..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长水沙门子璿录论初标立。疏虽得无念等者。谓得觉无念之始觉也。本无起者。即四相本无念故。待何等者。以因不觉有始觉。今不觉既无始觉亦绝也。二释。成论四相俱时有者以转..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自下第二重显所依因缘体相。于中有二。初略明缘起甚深。后所谓心性下。广显缘起差别之义。初中二。先标叹甚深。后何以下释深所以。依无明熏习所..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长水沙门子璿录二枝末。疏二。初列。二释。释中二。初疏文十一重喻合义相昭然。寻文易解。然此翳喻亦未全似。若以首末比况。最切者不过梦喻。已见前文。皆由无明力者。如..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