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九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九(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镜面王欲起新殿一 不梨先泥王请佛解梦二 恶少王绕塔散寇三 难国王因儿妇得解四 阿质王从佛生信五 优填王请求治化方法六 优填王..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诸国王夫人部)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阿育王夫人受八岁沙弥化一 王后生肉弃水遂生二子为毗舍离人种二 拘蓝尼国王后悟法三 末利夫人持斋四 优达那王妻学道生天五 国王大夫人与一贤..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八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八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神异篇第二十(此有五部) 述意部 角通部 降邪部 胎孕部 杂异部述意部第一夫神道之为化也。盖以抑夸强摧侮慢。挫凶锐解尘纷。至若飞轮御宝则善信归降。竦石..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感通篇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终至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輶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余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后..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住持篇第二十二(此有十部) 述意部 治罚部 思慎部 说听部 菩萨部 罗汉部 僧尼部 长者部 天王部 鬼神部述意部第一夫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通邪正。法逐人讹。..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一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一(行菩萨道长上诸国太子部上)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乾陀尸利国王太子投身饿虎遗骨起塔一 昙摩绀为法烧身火坑变为花池二 忍辱为父杀身三 智止以血肉施病比丘四 月光破身出血髓以..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二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二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能施王子入海採宝缘一 善友好施求珠丧眼还明二 长生欲报父怨后还得国三 遮罗国储形丑失妃运智还得四 慕魄不言被埋后言得修道五 萨埵王子舍身六 人药王子..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三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均隣儒悟世非常得罗汉道一 帝须出家得罗汉道二 祇陀舍五戒行十善请佛闻法得初道果三 鸠那罗太子失肉眼得慧眼四 诸太子问佛已等有..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潜遁篇第二十三 妖怪篇第二十四潜遁篇(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盖闻圣贤应世影迹无方。所止之国莫非利益。俗士封其吉凶。上智恬其善恶。正心而俟则与天同量矣..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二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二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变化篇第二十五 眠梦篇第二十六变化篇(此有三部) 述意部 通变部 厌欲部述意部第一夫圣人之用。玄通无碍。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求。不可以一理推。故麁以..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四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四(诸国王女部)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波罗奈王女金色女求佛为夫一 波斯匿王女金刚形丑以念佛力立改姝颜二 波斯匿王女丧婿更于树下复得后夫三 安息王女先从狗中来四 波罗奈王七女..

净业知津

净业知津灵岩山下宝藏僧 悟开 述世间称为苦海者。因其苦处多而乐处少也。虽有乐处。终不免苦。其实世间。纯是一团苦境。所以称为苦海。其苦处之苦。人人皆知。不消再说。其乐处之苦。人多未知。..

恋西大师净土必求(净业痛策)

净土必求自叙大本弥陀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是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

重订西方公据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知归学人 彭际清 集一起教大纲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七宝庄严。无三恶道。亦无女人。衣食自然。寿命无量。其佛号阿弥陀。放大光明。接引一切念佛众生。..

西归直指

周安士居士传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尝以众生造无量罪。唯淫杀二业。实居大半。因着戒杀戒淫二书。其戒杀书。名万善先资。言多恳切深痛..

净土神珠

净土神珠幽溪传法后裔 古昆 集净土神珠者何。现前一念心性。灵妙莫测之谓也。弥陀经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者。盖为此也。古今贤圣。极力弘通宝王三昧。亦为此也。此心性者。本自竖..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卷上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

清珠集

清珠集古灵山普光寺净愿社主释幻空堂 治兆 辑自己佛三世诸佛。尽在自己身中。因气习所昧。境物所转。便自迷了。若于心无心。便是过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随机应物。便是现在佛。清净无染..

莲修必读

莲修必读自序佛法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凡诗歌偈颂。皆洞明本宗。从大悲心中流出。依经立说。发扬念佛三昧无余蕴矣。兹引导初机。借语明心。因言见道。道见。则言亡。此所谓即文字。而非文字..

净土证心集

净土证心集卷上传天台古和 卍莲 述净土缘起佛之本怀者何。㧞人之苦。与人之乐也。虽云法性平等。无非劝人去其邪。以归于正也。通论之。则无量法门。门门皆然也。若别论之。于中特开横超一门。更..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