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世俗谛

【世间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又为凡夫认之为实有,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世间因果

【世间因果】四圣谛可为二种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参阅‘二种因果’条。..

世间胜义谛

【世间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而为圣者所知,异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

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异生法中..

世亲

【世亲】世亲又名天亲,梵名Vasa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三八Ο至四八Ο年间。陈代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

本有

【本有】为有情转生的四有之一,生有为出生以后渐渐长大,历经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过程。有情众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转本有;本..

本地分十七地

【本地分十七地】这是《瑜伽师地论》全书五分中的第一分,‘本地分’。本地分是《瑜伽师地论》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十七地是:一、五..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又称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

本性住种

【本性住种】为二类种子之一。与‘习所成种’对称,又称本有种子,为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称为本有种子。..

本惑

【本惑】即根本烦恼,与随惑相对而言,称本惑。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其中恶见又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为十种烦恼。..

本际外道

【本际外道】为古代印度十三种外道之一。主张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而衍生万物。本际,即是最初的边际。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本质

【本质】此为唯识宗教义。是‘影像’的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为直接的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即称为本质..

本识

【本识】阿赖耶识异名之一。以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曰本识。

本识八义

【本识八义】本识,指第八阿赖耶识,指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的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以八种意义证明此第八识之相,即:一、依止执受,指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二、..

外取他心难

【外取他心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八难。外人问难:外界的色等五境,实无自体,因为它是内识所变,不是内识所缘之境。但是他人的心识,在自心之外实有,怎么说它不是自识所缘呢?论主答曰:谁..

外道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古印度时代,佛教指外道为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意思为正说者、苦行者;相对的佛教自称内道,佛教经典自称内典,称佛教以外的经典为外典。到了后世,渐渐附加..

外道四见

【外道四见】是外道就诸法的一、异、常、无常等所执的妄见,可由三方面说明:一、妄执‘法’之一、异。二、妄执世间之常、无常。三、妄执因果的有、无。四、无因无果论,如否定因果道理的外道之..

外道四执

【外道四执】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关因果论点的四类执著,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

外种

【外种】为‘内种’的对称。指世间米、麦等植物的种子,即世间一般所通称为‘种子’,唯识家称此为外种。‘种子’一词,为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唯识宗之要旨,即是将有情众生的心识分为八识..

外尘

【外尘】又称外境。自认识作用而言,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