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梵语忏摩,华言悔过,言忏者乃忏摩之略,言悔乃悔过之意也。总之忏摩原意,乃请他忍恕之义。悔过者,则又自行悔罪之意也。止观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是又..

三种忏悔法

三种忏悔法者:一、作法忏 向佛前报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二、取相忏 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为灭烦恼之性罪。三、无生忏 正心端坐,而观..

三品忏悔

往生礼赞曰忏悔有三品:一、上品忏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二、中品忏悔 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三、下品忏悔 遍身彻热,眼中泪出。..

发愿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

总愿别愿

总愿别愿者: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智度论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

四弘誓愿

法界次第云四弘誓愿:一、未度者令度 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二、未解者令解 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三、未安者令安 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

观照(三)

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 即观念观想也。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也。观想 想浮于心也。

二利

金刚般若经取着不坏假名论云二利:一、自利 谓于如来所说经典,自能受持读诵,听闻思维,如理修行,成就胜果,是名自利。二、利他 谓能以己所受之法,展转为人演说,令其修习,断惑证果,是名利..

转依(二)

楞严经义海云二转依:一、转烦恼依菩提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

转蕴成身

三藏法数引请观音经疏云:转五蕴成五分法身。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

转蕴成德

摄大乘论云:转五蕴成三德。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一、转色蕴成法身 色..

转识成智(二)

教乘法数云: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相宗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移。约自行化他说也。六即见思,七乃尘沙,即自行..

教理行证四法门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证四者是也。一、教 如教观是,显教中法相、三论、天台、贤首,四宗当之。二、理 如参禅..

教理行果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 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 教法所诠之义理也。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 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证果也。心地观经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

教行证三法

教行证三法者:一、教法 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 依教修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三、证法 依行证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三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义林章曰:具教行证三,名..

境行果三法

境行果三者:一、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谓为境。二、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识观谓为行。三、果者,..

境智行三法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轨也。以三法可为轨范,故名三轨:一、真性轨 无虚伪谓为真,不改谓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二、观照轨 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三、资成轨 指资助观照之智,..

总持

梵语陀罗尼,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起之义。口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维摩经注曰:总持者,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菩萨总持之德无量,姑举四种:一..

教观

佛学大辞典曰:教观者教相与观心也。教相者,释一代之教法,由自己之宗义,而分别判断也。观心者,观念自宗所立之真理也。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以一心三观为观心。乃至如真言宗,以显密二..

持律

保持戒律而不犯也,宝积经曰:谁是持律,谁持阿含。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