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

五观者: 一、真观 观真谛之理,断见思之惑之空观。 二、清净观 既除见思之粪秽,则为清净之身,断尘妙之假观。 三、广大智慧观 断无明之惑,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四、悲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用..

六门观

妄尽还源观六门:此观门者,乃唐贤首国师,以华严大经之义,富博宏深,质之者讵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由是统收玄奥,囊括大宗,述此六门,令诸后学修习观法,断除诸妄,复归真源也。一、显一..

一行

涅槃经云一行: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

二行

华严经疏云二行:一、顿成诸行 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愿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二、遍成诸行 遍成诸行者,..

二观行

宗镜录云二观行:一、寻伺 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二、真如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种忍行

诸经要集云三种忍行:一、身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二、口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三、意..

四安乐行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

入道四行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

五行

涅槃经云五行:一、圣行 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二、梵行 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三、天行..

修忍五相

菩萨善戒经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一、众生相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

六调伏

菩萨善戒经云六种调伏:一、性调伏 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证菩提,是名性调伏。二、众生调伏 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

二种资粮

宝积经云二种资粮:资即资助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证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一、福德资粮 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

四善法

涅槃经云四善法: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

四善法(二)

大宝积正法经云: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二、四事摄物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善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

修行四法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

十种修三昧法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

三业供养

三业供养者:一、身业供养 身至诚敬礼也。二、口业供养 口至诚赞叹功德也。三、意业供养 意至诚想念相好也。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

二种菩提心

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者:一、缘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愿为体。二、缘理菩提心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发三心

大乘起信论云发三心: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