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身

佛地论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摄论云。如来有二种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应化二身也。..

法门

肇云。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智度论云。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一蜫勒门(此云箧藏)二阿毗昙门。三空门。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入阿毗昙门。或佛自说诸法..

梵音

梵云呗匿。华言止断也。由是外事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又云诸天闻呗。心则欢喜。故须作之○十诵云。比丘跋提于呗声中第一○长阿含经云。其梵声有五种。一其音正直。二和雅。三清彻。四..

二十五有

阿毗昙云。欲界有十四。谓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谓四禅天。又于初(禅中)取大。梵天。第四禅中取五净居天。并无想天。无色界有四。即四定处也。法苑问云。未知何义。初禅中大梵天别..

法器

广百论云。要具三德名法器。一稟性柔和无有偏党。常自审察。不贪己利。二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为性聪惠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方丈

盖寺院之正寝也。始因唐显庆年中敕差卫尉寺承李义表前融州黄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东北四里许。维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王策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故号方丈。..

二学

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钞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学。律藏五夏已后。应学无人我法。

法曲子

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腊婆。取菩萨八相缉为歌曲。令敬信者闻。生欢喜心。今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唐赞。又南方禅人作渔父拨桌子。唱道之词。皆此遗风也。..

释名曰房旁也。在堂两旁故○五分律云比丘颇鞞起请听比丘受房舍施。佛遂开许○十诵律云。房者或属僧(若今禅居寮舍也)或属一人(若今寺院内各各住持者)萨婆多论云若房始成。有一新戒比丘。戒德..

二衣

谓听制二衣也○瑜伽论问云。何开听谓佛于毗奈耶中。开许一切能无染污。现所受用资生因缘。云何制止。谓佛于毗奈耶中。制止一切自性罪法。违无罪法故(向下听制篇义同此也。谓律中佛有听衣。制衣..

法师

杂阿含经云。何名法师。佛言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十住婆沙论云。应行四法。名法师一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决定善知世间..

放逸

正法念处经云。此放逸过。一切过(中最)为胜上。又偈云。愚癡乐放逸。常受诸苦恼。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又云。顺法而行。远离放逸。则..

二智

般若经云。禅学。谓开智。讲学谓之演智。

法师八种言

瑜伽论云。一可喜乐言。二善开发言。三喜识难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顺入言。六引余证言。七胜辩才言。八随宗言。

飞锡

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发睡缘

杂集论云。谓羸瘦疲倦。身心沉重。思惟闇相。舍诸作务。或曾此时惯习。或他咒术所引。或动扇凉风吹等。

法师升高座

十住婆沙论云。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

风刀

正法念经云。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若有善业。则不多苦恼○显宗论云。为人好发言。讥刺他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风刀之苦。..

发心即是出家

净名经云。汝得阿耨菩提心。即是出家○什云。虽为白衣能发无上心者。以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具足戒行矣(无上心者。兼载万有。不遗一物也)。..

法师心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法师者。常应如是用。惟我今所处。即如来师子之座。宜应忍默慈慜。爱语谦下。将护众心。若怀嗔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凡所生处。常得..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