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僧

一指由西域或印度东来之异国僧侣,一指持戒清净(即修梵行)之修行僧。然至其后,亦渐用以泛指一般僧人,盖以出家修行佛道者,必以出离俗世、舍弃杂染、断除淫欲为基本要务之故。又修梵行之徒众..

梵福

梵语brāhma-punyatva。即大梵天之福德。与三乘圣果之圣德并称二福。断淫欲之天,称为梵,色界天即属此。又总摄色界、无色界亦称为梵。凡修如下胜行者,可得生梵福,即:(一)建塔供养佛舍利者。..

梵网三重本末

即指梵网经所说卢舍那等佛之成道。又作三重本末、三重本末成道。于梵网经所说之广大庄严的莲华台藏世界中,卢舍那佛为此世界之本源,趺坐于莲花台上。此莲华台藏世界系由千叶之大莲花所成,每一..

梵网六十二见经

全一卷。又作梵网经、六十二见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旨在显示佛陀悉知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既不执著于任何见解,亦不介意外道之毁谤或赞叹..

梵网戒

即梵网经卷下所载之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于大乘戒中,相对于地持、瑜伽之分为“三聚戒”,梵网戒系不分在家、出家,均可受持。(参阅“十重禁戒”461、“菩萨戒”5216) p4642 ..

梵网戒品

即梵网经之异称。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今之梵网经,仅为广本梵网经中有关菩萨阶位、戒律之菩萨心地戒品之一品,故称梵网戒品。(参阅“梵网经”4642) p4642 ..

梵网经

(一)西藏名 Chos-kyi rgya-mosavs-rgyas rnam-parsnav-mdsad-kyisbyav-chub sems-dpahi sems-kyi gnas b?ad-pa lehu bcu-pa。凡二卷。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作梵网经菩萨心..

梵网经合注

凡三卷或七卷。又作梵网经心地品合注,梵网合注。明代僧智旭(1599~1655)注,道昉校订。书成于崇祯十年(1637)。收于卍续藏第六十册。系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之注释。智旭为彰显梵网经之内容,遂..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凡六卷或三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梵网戒本疏、梵网戒疏、梵网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详解梵网经卷下菩萨戒本,总立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

梵网忏法

全一卷。又作梵网经忏悔行法。明澫益大师智旭(1599~1655)述。收于卍续藏第一○七册。本书系依据梵网经之内容所设立之忏悔行仪。共分十门,即:(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香花供养,(四)赞..

梵罚

(一)即梵坛之治罚法。释氏要览卷下载,梵罚有二法:(一)默摈,一切人不与犯者来往、言话等。(二)灭摈,犯重罪而心无惭愧,众所不能容,不可与其共住,于众中举示其罪并驱出。[四分律卷五十七]..

梵语

(Sanskrit)古印度之标准语文。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属印欧语族。Sanskrit 乃源自saj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传..

梵语千字文

全一卷。唐代义净撰。又作唐字千鬘圣语、梵唐千字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即以天地日月等汉文一千字对译梵语。此千字文意义连续且押韵,四字成一句,二十句为一联,每二十句换韵。二十句之后..

梵语杂名

全一卷。唐僧礼言集。又作悉昙字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收录日常使用之汉字对译梵语。语汇由身体各部分开始,色香味触、动静行止、数目、年时、鸟兽、药物、衣服、亲族等继之,凡举一千二..

梵辅天

梵名 Brahma-purohita。又作梵富楼天。即色界初禅之第二天,为大梵天之辅相。旧名梵先行天,又称梵前益天,以在梵前恒思梵天利益,因以为名。梵辅天之天众皆为大梵天王之辅弼臣。又天王行幸时,..

梵摩尼

梵语brahma-mani。意译净珠。即指宝珠。摩尼,为梵语mani 之音译,又作末尼,乃宝珠之总称;梵,离垢之意,今加“梵”字,以显其洁净。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亦称梵摩尼。[弥勒上生经疏卷下、..

梵摩渝经

全一卷。又作梵摩喻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婆罗门梵摩渝(梵Brahmāyu)怀疑佛陀三十二相之真伪,后见到佛陀之广长舌相、阴马藏相等..

梵摩难国王经

全一卷。又作梵摩难王经。译于西晋之时,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述说梵摩难国王不知其子均邻儒出家已证得阿罗汉,惟见其精勤粗食,遂对其供养异于僧众,佛陀乃令均邻儒现神通为国王..

梵线

为婆罗门所用庄严具之一种。据毗奈耶杂事卷一载,六群比丘执钵入城乞食时,见婆罗门身着梵线乞食者,多得美味,遂有仿效者。因而佛陀制定凡着梵线者得越法罪。越法罪为违越正法之罪,初期为轻罪..

梵轮

巴利语 brahma-cakka。法轮之别称。有多种解释:(一)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二)以佛为真梵,乃真梵王之力所转。(三)以能遣除诸烦恼。(四)因世人以梵为贵。(五)以佛之说法清净。(六)谓佛..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