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图曼荼罗诸尊便览

凡八卷。日本菩提华祥瑞(1750~1823)撰。略称曼荼罗便览、诸尊便览。就现图两界曼荼罗,分各尊之梵号、密号、种子、三昧耶形、尊形、印相、真言等七项,依经轨或口传等之说,辨述其异同。 p47..

现在世

梵语pratyutpannādhvā,巴利语 paccuppannāddhā。又作现在、现世、现生。略称现。三世之一。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

现在五果

指十二因缘中之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者。据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十六等载,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因果,即以无明与行二者为过去之因;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生、老死..

现在有体过未无体

此乃针对三世实有而言。一切有部认为,不论未来位、现在位或过去位,一切有为法皆为实有。但经量部主张,一切有为法于现在位时为实有,于过去、未来位皆无体。此说即“原无今有,已有还无”,又..

现成

于禅语中,表示现前成就之意。即绝对真理不假造作安排,自然呈现,当体即是。此外,“现成底见”一语,为一切万法现前即存在之见解。类似“自然外道”所主张一切万物不依因缘,乃自然而生之见解..

现智身

现智法身之意。密教金刚界念诵法中之观想。即召入金刚萨埵(自受用智法身)于自身中,先于行者身前现萨埵之身,谛观其相好。现智身之印明,印相为:二手外缚,二拇指入掌中,以二拇指三度召入。..

现果随录

凡四卷。清代戒显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系记述撰者所见所闻之因缘故事。共一○三则。内容大多为明末清初湖州、杭州、抚州等江南地方僧俗间之善恶果报故事。书中特别强调念佛功德,此外有关..

现法乐住

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āra。色界四等持之一,禅定七名之一。即依定之结果而有此称。“后法乐住”之对称。又作现法乐、现法安乐住、现法喜乐住。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住于解脱之法乐。..

现法涅槃论

为有关涅槃之不同见解。乃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所起之分别见。计有五种,故又作五种现法涅槃论、五现法涅槃论。即主张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乐,故此欲界即为涅槃;复主张色界初禅天..

现瑞

即指显现瑞相之义。如佛陀将临教化时,放光明、大地震动等,表现出种种瑞相。又就法华经序品中叙述雨花、放光等六瑞之一段经文,而特称为现瑞序。依自性法身如来之加持而显现瑞相三身以教化未悟..

现般

即不再转生,于欲界现生般涅槃者。为七种不还之一,二十七圣贤之一。为声闻四果中第三不还果之一类。不还果之圣者于欲界(不生于色界、无色界)之现生中,断尽余惑而入涅槃。 p4727 ..

现般涅槃

般涅槃,入灭之意。佛陀八相成道中,示现入涅槃之相,即称现般涅槃。又含现生入灭之意。据大日经卷六“三三昧耶品”载,于一身示现三种,即佛、法、僧;由此成立说三种乘,即广作佛事、现般涅槃..

现行

梵语abhisajskara。指有为法显现于眼前之意。又作现行法。说一切有部不立种子,认为诸法系从杂乱而住之未来领域,由因缘和合而起现行。唯识宗则主张于阿赖耶识具有生出一切法之能力,称为种子;..

现观

梵语abhisamaya,巴利语同。意指现前之观境。(一)据俱舍宗言,在见道阶位以无漏智观四谛之境,此种观法称为圣谛现观。共有三种现观:(一)见现观,即以无漏智慧于四谛之境现见分明。(二)缘现观,..

现观庄严论

梵名Abhisamayālajkāra-?āstra。印度弥勒菩萨(梵 Maitreyanātha)造。全称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论(梵Abhisamayālajkāra-nāma-prajāpāramitopade?a-?āstra)。又称般若经论..

现观边

梵语abhi-samayāntika。指于见道现观之后边所得之世俗智。据小乘说一切有部十六现观中,唯于苦集灭三类智之后边所得之世俗智,称为现观边。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六载,于现观之苦边、集边、灭边..

现证三昧大教王经

全三十卷。宋代施护译。全称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又称宋译教王经、三十卷大教王经、大教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相当于唐代不空译金刚顶经所载十八会中初会之全部。于初..

现识

(一)梵语khyātivijāna。为阿梨(赖)耶识之别名。乃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盖一切诸法皆依阿梨耶识而显现种种境界之相,故阿梨耶识又称为现识。犹如镜中映现诸色像,阿梨耶识显现一切妄境界..

现象

呈现于眼前之情况(象),称为现象。尤其指看得见之情形,称为假象。对现象而言,不动不变之实体称为本体或本质,亦有视现象为本体之显现,而以本体为超越现象者。在佛教中,现象即是假有,而本..

现起光

“常光”之对称。二光之一。指佛为化益众生,应其机感而现起之光明,随机感而隐显不定。又作神通光、放光。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起卷中载,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现起光。始终一如,凡圣皆睹,故..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