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田

为三福田之一。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分,故救济贫困或受救助之贫者皆称为悲田。像法决疑经谓,佛、法、僧三宝为敬田,贫穷孤老乃至蚁子等则为悲田。依准此义,唐代时有悲田院之设..

悲华经

梵名 Karunā-pundarīka-sūtra。凡十卷。北凉昙无谶(梵 Dharmaraksa)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说明阿弥陀佛及释迦等之本生,并以对照方式叙述净土成佛与秽土成佛之思想,尤特别称扬释迦如..

悲观

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常怀救苦救难之心而观察众生。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参阅“五观”1215) p4956 ..

悲愿

指佛、菩萨由大慈悲心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又称大悲愿力。如阿弥陀佛之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四十八愿,及药师如来之十二愿、四十四愿、阿閦佛之二十愿、文殊菩萨之十八愿、师子香之四十愿等。成..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成唯识论卷八载(大三一·四三中):“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盖众生迷惑于事..

惑染

惑,指烦恼。即谓迷于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而染污真性。天台智顗之维摩经略疏卷一(大三八·五六四中):“故知虽具惑染,愿力持心亦得居也。” p4944 ..

惑业苦

即惑、业、苦三道。用以显示为惑业所缠缚(迷)之因果关系。即依贪、瞋、痴等惑而造作善恶之业,复由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苦果,称为惑业苦。又“道”,为能通之义,些三者由惑起业,因业感苦..

惑着

即于心贪爱,迷惑于所对之境,执着而不离之意。摩诃止观卷七上(大四六·九三上):“若缘女色,耽湎在怀,惑着不离,当用不净观为治。” p4944 ..

惑趣

惑,为迷之意;趣,为理趣之意。谓迷于理。中观论序(大三○·一上):“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 p4944

惠休

南朝刘宋僧。原名汤休,时人称为休上人。颇富文才,所作诗文词藻华丽,与鲍照齐名。现存诗十余首,散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玉台新咏等书。 p4941 ..

惠光

(1888~1967)湖南湘潭人,俗姓李。法名圣如,别号复定。十一岁于湖南长沙铁炉寺依妙华和尚出家,十三岁习禅,十九岁于湖南开福寺受具足戒。先后于长沙开福、湖北武昌、武院、北平中华、七塔报..

惠山寺

位于江苏无锡西郊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坞。原为南朝宋代司徒长史湛茂之别墅,名历山草堂。景平元年(423)为僧寮,即华山精舍。梁大同(535~545)年间改建为法云禅院,其后屡有废兴,清代复加修葺..

惠旻

(573~649)唐代僧。河东人。字玄素。九岁学佛,修习法华教义。十五岁从新罗僧玄光学成论。十七岁即于海盐之光兴寺开讲法华经,听众云集。受具足戒后,从竹园志律师学十诵律,并旁涉诸部。后居..

惠果

(746~805)唐代僧。京兆府昭应县(陕西)人,俗姓马。世称青龙阿阇梨,为密教付法第七祖。童年入道,初从昙贞研习诸经。年十七随昙贞入内道场,于众中超迈特出,遂为不空三藏赏识,尽传其三密..

惠檀二流

为日本天台宗中兴之祖良源门下之两个流派,即:源信所创之惠心流与觉运所创之檀那流。二派之分流,系对良源所出之议论题、论点与学风各异而致,且随其门流之兴起,而各有特异之口传法门出现。檀..

(一)梵语 pāpa,巴利语同。为三性之一。相对于“善”、“无记”,与“不善”(梵 aku?ala,巴akusala)同义。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之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

恶世

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

恶人

即不善之人。指身、口、意行恶之人,尤指否认佛教正理而不信受者而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谓,未来世之恶人,虽闻佛说一乘之法,但迷惑而不信受,破法堕于恶道。善导于观念法门一书中举出五种恶性..

恶作

(一)梵语kaukrtya。心所(心之附属作用)之一。与“悔”同义。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七十五法之一,属不定地法,又为法相宗四不定之一。恶,即厌恶;作,即所作。即厌恶所作,于作恶事后追悔之心。俱..

恶刹罗

梵语aksara。又作恶刹啰、阿察啰、罗刹罗、恶察那、阿乞史罗。译作字。又为音节、韵、语之意。即指文宇,由其不变之义,取为不改转之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四三·六九上):“恶察那是字,..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