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化

相对于“所化”一词,即指能教化他人者。一切众生皆为受教化者,对此而言,能教化一切众生之佛、菩萨,称为能化。(参阅“能所”4296) p4292 ..

能引支

指十二因缘中之“无明”与“行”二支;以此二支能引发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之果,故称之。 p4292

能生支

指十二因缘中之“爱、取、有”等三支;以此三支能生当来果之生及老死,故称之。 p4292

能立

因明用语。梵语sādhana。即推理证明。分为真能立与似能立二种:(一)真能立,即正确之推理证明。其条件有二:(1)须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三支完备。(2)三支皆符合因明规则,无有过..

能立不遣过

因明用语。能立不遣,梵语sādhanāvyāvrtta。为因明三十三过中,似异法喻五过之第二。即于因明论证之“离作法”时,于异喻中缺乏因异品,仅能遮遣所立之宗(命题),而不能遮遣能立之因(理由..

能立所立

因明用语。能立与所立之并称。又作“能成立、所成立”。能立,梵语sādhana;所立,梵语 sādhya。即依因明论式而得以成立所诠之义理,称为所立;得以成立能诠之言词,称为能立。盖论能立所立,..

能立法不成过

因明用语。能立法不成,梵语sādhana-dharmāsiddha。因明三十三过中,似同法喻五过之一。乃因喻不成就因义之过失。即于因明论证之“合作法”时,于同喻中缺乏因同品,能立之因不能成立之过失。..

能安忍

又作安忍成就、安忍强软贼、安忍强软两贼。为天台宗所立十乘观法之一。谓能安忍,不为逆顺之缘所动而成就道事。行人若已识知次位分齐,为内外之缘所动,多损内德,则必修此法以防障缘。然而非但..

能行

“所行”之对称。能主动而行之谓。就“念佛”一事而言,众生称念佛名之主观意志、能力等,称为能行;佛之名号,称为所行。(参阅“所行”3245) p4294 ..

能行者

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慧能初在五祖之下为行者,故称之。(参阅“慧能”6040) p4294

能作因

梵语kāranahetu。又作所作因、无障因、随造因。乃小乘所立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一法生起时,除其自体外,余一切法不障碍其生故,即以一切法为能作因之体。然余因对果具有能作之因,故为能作因..

能别

因明用语。“所别”之对称。又作后陈。与法、差别合称因明宗义之三名。因明论式中,宗(命题)之前陈(主词)为后陈所分别者,而后陈具有能分别前陈之能力,故称前陈为所别,后陈为能别。如立“..

能别不极成过

因明用语。能别不极成,梵语aprasiddha-vi?esana。略称能别不成。为因明三十三过中,宗(命题)九过之第六。因明论式中,凡立宗时,所别(如声)、能别(如无常)之用语必采用立(立论者)、敌..

能忍

释尊之别号。释尊出现于此娑婆世界,而娑婆之梵语为sahā,乃“忍”之义;释迦以能忍之故,出现于五浊恶世,行度众之难事,故称能忍。[梵网经义疏卷上] p4295 ..

能见心不相应染

六染心之一。即由根本无明之起动而成能见之相者。若至心自在地(即达第九地时),于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无碍智,永不生起有碍之能缘,则能远离此染。[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大乘起信论义记..

能见相

又作转相、见相。三细之一,九相之一。依前之业相,转而成为能见之相。此相既有动作,亦有能见之相;然此位之境界甚微细,犹不能辨,故以细称之。[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参阅“三细六粗”..

能依

“所依”之对称。二法对待之时,自动之法称为“能”,被动之法称为“所”。能依他法而起作用者,称为能依。如草木依地而生长,则草木为能依,地为所依。 p4295 ..

能取所取

梵语grāhya-grāhaka。能取(梵 grāhaka),即“能把握”;所取(梵 grāhya),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

能所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又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

能门

谓能入之门。于佛道信仰之中,理为所入之法,而教为能入之门户。法华文句卷五上(大三四·六四中):“执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之能门。” p4296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