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净菩提心

谓众生本有之菩提心,其本性清净而真实,故称之。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九下):“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得入真净菩提心也。” p4221 ..

真理

梵语 satya。此字于原语上,为“在”之抽象名词,有“应具备者之意”。即于现实存在者,直下承当即有;或觉悟为有,即称真理。乃谓现实之外则无真理。此系继承奥义书中“梵我一如”(梵brahma-..

真现量

因明用语。量,乃规矩绳墨准确刊定之义。因明论式中,凡构成知识之过程或知识之本身,皆称为量。现量,即指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例如吾人以眼而观..

真异熟

真实之异熟果。为唯识宗所说第八识总报之果体。又称异熟。若对真异熟而言前六识别报之果,则称异熟生。唯识论枢要卷上之末解释真异熟具有三义:(一)业果,乃前业所感果报之义。(二)不断,乃一期..

真盛

(1443~1495)日本天台宗真盛派之祖。伊势人。于比睿山修学二十余年,因仰慕源信之往生要集,遂于源信之旧迹建立西教寺,成为说戒念佛之道场,又于北陆、伊势各地教化,皇室、武家皈依者甚多。..

真智

又作圣智。缘真如实相之智,称为真智。以其所缘者乃无缘之缘,故亦称无智。 p4222

真无量

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即指阿弥陀佛之寿命、光明、神力、本愿、智慧、功德、慈悲、方便、依报、正报等,无一不是真实而无量者。 p4222 ..

真无漏智

佛菩萨之无漏智对于二乘之无漏智而言,称为真无漏智。此因二乘不断法执,不灭所知障,故非真无漏智。 p4222

真然

(804?~891)日本真言宗僧。空海之甥。早年随侍空海,并受其密教。又受真雅之两部灌顶,其后修法于阿波大龙寺。曾受付嘱掌管金刚峰寺,后任至东寺长者。宽平三年示寂,世寿八十八(一说八十岁..

真善妙有

指真空妙有之法。即天台宗所立三谛中,假谛之法。(参阅“三谛”684) p4222

婆达罗钵陀

梵名 Bhādrapada。系印度历之六月。又作婆达罗跋陀、跋陀罗跋陀、跋捺罗婆娜、婆捺啰婆捺、婆捺啰婆捺么洗。意译贤迹、孟秋。相当于我国阴历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宿..

真歇清了

(1089~1151)宋代曹洞宗僧。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左绵安昌(四川)人,俗姓雍。又称寂庵。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初学法华。十八岁受具足戒,入成都大慈寺学圆觉经、金刚经等。先后登峨嵋..

真歇清了禅师语录

凡二卷。又作悟空禅师语录。宋代僧清了(1089~1151)撰,侍者德初、义初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卷上原题为“劫外录”,全称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集录上堂语、示众法要、机缘、偈颂、宏..

真解脱

谓真实之解脱。指如来之解脱,亦为如来之别名。即断一切烦恼而证得佛之涅槃。解,离缚之义;脱,自在之义。二乘之解脱住于涅槃,故非真解脱。佛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又以大智故,不住生死,此即..

真诠

又作真筌。诠,显明之意。显明真理之文句称为真诠。[俱舍颂疏卷一、宗镜录卷二十六] p4224

真道无体

禅林用语。谓真实之道,无固定之形体。与“真佛无形”、“真法无相”为同类语。[临济禅师语录示众] p4224

真达罗神

真达罗,梵名Sindūra。药师佛十二神将之一。又作真特罗神、真持罗神、真陀鲁神、真达罗缚神。主领七亿夜叉众,誓愿守护佛法,为夜叉神王之上首。依诸经之说,其形像或身为黄色,执持罥索;或驾..

真过

禅林用语。指大彻大悟之境地;已达此境者,必已越过学与无学之境地,故称真过。碧岩录第四十四则(大四八·一八○下):“禾山垂语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 p42..

真实

(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 (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

真实人体

禅林用语。又作真实体。于一切处、一切时皆可全然活现自己本来之面目,此系用以表示佛法露现不隐之意。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安国慧球章(大五一·三七二下):“师问了院主:‘只如先师道,尽十方..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