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道供

供养阎罗王及其眷属之修法。又作阎罗王供。修此法可息病除灾。有关之仪轨有焰罗王供行法次第一卷。 p4056

冥机

于过去世曾修三善业,虽现在世未运身口业,然藉往昔之善根,能感佛菩萨之灵应,故称为冥机。[法华玄义卷六上](参阅“感应道交”5453) p4056 ..

冥谛

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称自性谛、自性。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亦称冥..

冥薰

又作内薰。于本觉之真如内,冥冥薰习妄心,使生菩提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大四六·二六八上):“自非内熏,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熏为外护也。”[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

冥权

(一)指佛菩萨施于人之权巧方便。[维摩经序] (二)指法身佛与应身佛。理知冥合为冥,即佛之法身;方便度生为权,即佛之应身。 p4057

冥显

幽冥不可见闻者称为冥,显现而可见闻者称为显。[法华玄义卷六上] p4057

冥显两界

即冥界与显界。冥界为死后之世界,显界为娑婆之世界。 p4057

冢间衣

又作冢间衣。十种粪扫衣之一。包裹死人,弃于墓地,捡拾后,洗净而制成之法衣。 p4053

冢间坐

梵语?mā?ānika。十二头陀法之一。又作冢间坐。比丘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籍,火烧鸟啄,即思惟无常,修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参阅“十二头陀行”346) p4053 ..

冢间第一

指优多罗比丘。又作冢间第一。以其常离人中,于冢间思味法乐,为佛弟子中第一位。增一阿含卷三(大二·五五七下):“常乐冢间,不处人中,所谓优多罗比丘是。” p4053 ..

凌山

位于新疆乌什之北,天山之穆杂尔特岭,其地约在今之拔达岭(Bada)。玄奘三藏赴印度时曾经过此地。凌,乃冰之意。据西域见闻录卷一载,伊犁与乌什交於穆肃鲁塔班,其山皆冰,望之如银,为南北之..

凌云山大佛

位于四川大渡河与岷江交会处。附近有凌云山胜境,该山位于岷江东岸,又称九顶山,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山有九峰,皆清秀绝伦,唐代以前,各峰上皆有寺院,今仅存唐开元年中所建之凌云寺(又称大佛..

准胝观音

准胝,梵名 Cundī 之音译,又作准提、准泥。又称尊那佛母、准提佛母、佛母准提、七俱胝佛母。为六观音之一,七观音之一。除十八臂之外尚有各种形像。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此尊位于遍知院之最左..

剜灯

谓刳(剖)身燃灯以供养佛。为释迦佛本生故事之一。世尊于过去世为虔阇尼梨王时,为欲闻劳度差婆罗门之法而行之,以表至诚。[贤愚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七] p4059 ..

剥皮

为释迦佛本生故事之一。释迦如来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名爱法梵志(又称乐法梵志),其时世间无佛,亦无善法可闻。梵志乃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时有一魔,变作婆罗门,自称有圣法一偈,..

原人

(一)梵名Purusa。(一)印度婆罗门教神名。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载,此神具有千头、千眼、千足,为现在、过去、未来之一切,乃不朽之主宰。由其头上生出婆罗门,由肩上生出刹帝利,由腿上生出首..

原子论

即主张一切存在之物,皆由不可再分割之粒子,即原子所组成之学说。此论认为世界之一切现象皆归于原子之偶然的、机械的关系与运动而产生,其主张与目的论对立,而与唯物论结合。印度最早有耆那教..

原妙

(1238~1295)南宋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十五岁剃发,十七岁受业于嘉禾密印寺法住。初习天台,转而参禅,首诣断桥妙伦,其后参礼雪岩祖钦,得其心法。咸淳二年(1266),隐居..

原志

(1628~1697)明末清初僧。盐城(江苏盐城)人,俗姓孙。初习世学,读书有慧思。顺治四年(1647)手刃父仇,告祭于墓,遂至通州佛陀寺出家。十六年,参谒灵隐具德,得悟本源。康熙元年(1662)..

原始佛教

又作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一般系指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之初期佛教而言;即自佛陀创立教团弘扬教理开始,至佛陀入灭后一百年(或两百年)之间,教法一味、教团统一,尚未分裂为部派以前之时..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