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学

指禅宗之学。修习禅要,必侧重于身口意中之意业,故有佛心宗之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四○○中):“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p5449 ..

意薰习

“分别事识薰习”之对称。大乘起信论所说四薰习之一的净法薰习中,分为妄心薰习与真如薰习二者,其中,妄心薰习又分意薰习与分别事识薰习二者。意薰习,乃一切菩萨于五意中发心修行,舍除事识之..

意识

(一)梵语mano-vijāna。六识(或八识、九识)中之第六识。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

慈力王

慈力,梵名Maitrī-bala,巴利名Metti-bala。音译弥罗拔罗、弥佉拔罗。即释迦牟尼佛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王名。过去世阎浮提有一慈力王,力行十善,人民皆持戒,三业清净,故鬼神无以为食。时五夜..

慈山

(1637~1690)日本天台宗安乐律院开祖。美作(冈山县)人,俗姓和田。字妙立,号唯忍子。初学禅宗,尝于京都泉涌寺阅大藏三年,后转习天台宗教法。其后登比睿山,兼修南山律,遭全山大众反对,..

慈光

指诸佛、菩萨大慈之光辉。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上):“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 p5799

慈地比丘

指慈(巴 Mettiya)与地(巴Bhummajaka)二比丘,为佛陀之弟子。据五分律卷三载,慈、地二比丘为兄弟,福德极薄,分卧具、食物及差会时,常得粗恶者。偶若被差遣至好处,施家之长者知二比丘乃无..

慈舟

(一)佛陀本其慈悲以化度众生,犹如舟筏之引渡受难者。又作慈航。万善同归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 (二)(1877~1957)湖..

慈忍

慈悲与忍辱之合称。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上):“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法华经文句以慈悲、忍辱、法空三者为弘通法华经之三种法规,称为弘经三..

慈门

佛、菩萨由慈心流出诸功德及善巧方便,称为慈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大一○·一六中):“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 p5801 ..

慈恩寺

(一)位于陕西西安城南。又称大慈恩寺。本为隋代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为皇太子,为其母文德皇后荐福而扩修,故称寺名为慈恩。玄奘大师自西域归来,任上座,总辖寺务,并于寺中翻..

慈恩宗

即法相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应理圆实宗、有相宗、相宗。在古印度,称瑜伽行宗。在中国,为唐朝慈恩三藏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此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为、无为等诸法,以鼓吹万法唯识之旨;以..

慈航

(1895~1954)福建建宁人,俗姓艾。字彦才。号继荣。幼失怙恃,年十七礼拜自忠和尚为师。次年,受具足戒于九江能仁寺。曾遍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各处道场。学禅于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游学..

慈航普渡

佛、菩萨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万善同归集卷下(大四八·九八七中):“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

慈祥

(1912~)广东顺德人,俗姓郭。法名觉因。十七岁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是年依鼎湖山庆云寺笑航和尚出家。民国十八年(1929),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二十四年,参谒海仁法师,易名为慈祥。三十..

慈尊

(一)指弥勒菩萨。弥勒(梵 Maitreya),译作慈氏。尊,为敬称。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七下):“今案之,从释尊入灭至慈尊出世,隔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大三七·二..

慈尊月

密教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中上首所安之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住于月轮,故谓为慈尊之月。 p5805

华严经探玄记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

伪疑经

又作疑伪经。假借佛说而伪造之经典,称为伪经;来历可疑而被怀疑为伪经者,则称为疑经。一般经录中常将二者合称为疑伪经或伪疑经。盖自印度即有不少假托佛说之经典,蓄意混乱佛陀所说之教理。然..

爱罥

爱,指贪爱、恩爱、爱欲等;罥,指罥网、系缚。又作爱系。谓愚痴之人,罹于贪爱之罥网,犹如受系缚而不得自在。正法念处经卷七(大一七·四一上):“己为爱罥诳,作恶不善业。”此外,爱欲为烦..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