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灾法

息灾,梵语?āntika。为密教四种修法之一。又作寂灾法、除灾法、寂静法、寂然法。为消灭天灾、战祸、火灾、饥馑、疾病等灾厄,或无始以来之烦恼罪业而举行之修法。举行该法时,须安置白色圆坛、..

息灾坛

为密教修息灾法之护摩坛。(参阅“息灾法”4108) p4109

息灾炉

密教修息灾护摩法时所用之炉。其炉为白色,圆形,炉中之印契多呈轮宝形。通常密教之息灾法系以白色为主,故息灾炉亦为白色。其形状呈圆形乃因:(一)圆形为水轮之形,水可洗净污秽不净,亦可灭却..

息苦

止息生死轮回之苦。“一切皆苦”,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若能脱离身心诸苦,即能了生死、至涅槃。如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瞋、痴等三种心苦,乃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参阅“..

息慈

梵语?rāmaneraka 之旧译。新译作沙弥。乃初入佛门者,须息止世情,行慈济众之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沙门别行篇](参阅“沙弥”2976) p4109 ..

息虑凝心

修禅定之谓。即停止思虑分别(息虑),令心专注一境(凝心),使不散乱。 p4110

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迷”之对称。如称转迷开悟或迷悟染净中之悟。有证悟、悟入、觉悟、开悟等名词。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开悟,菩提和涅槃为所悟之智和理;菩提为能证之智慧,涅..

悟入

(一)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法华经方便品谓,佛陀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二)梵名 Skandhila。音译作塞建地罗、塞建陀、索建地罗。北印度迦湿弥..

悟元

(1615~1678)清初临济宗僧。当湖(浙江)人,俗姓曹。号一初。十岁即解佛经妙义。年十八父母俱丧,礼桐月庵之鸳湖妙用和尚,后因妙用赴闽,遂从兴善弘远落发。次年妙用返天童山,住桐月庵,师..

悟他

梵语para-sajvid。因明用语。为因明二悟之一。悟,有二义,即:(一)“迷”之对称,乃觉之意,即明了真理。(二)对经验事物事实之理解。他,指立论者以外之人。包括问难、义证等诸外人。悟他,即..

悟自

梵语ātma-sajvid。因明用语。为因明二悟之一。自己了悟之意。与悟他合称二悟或二益,乃因明所发挥之功效。 p4111

悟忍

又作喜忍、信忍。为无生法忍之别名。乃十信位之忍位,亦为净土三忍之一。谓勇猛专精,观想净士之庄严,心思见之,功夫既深,廓然而悟,乃得无生之忍。如韦提希夫人以现见阿弥陀佛,豁然开悟,得..

悟明

(1912~)河南南水人,俗姓李,名林泉。法名仁恩。十四岁披剃于湖北竹溪观音阁,礼能静法师为师,二十岁于湖北汉阳归元禅寺受具足戒。后任上海留云禅寺知客、监院,其后历主法云寺、接引寺、江..

悟空

(731~?)唐代译经僧。京兆云阳(陕西径阳)人,俗姓车。名法界,字悟空,为北魏拓跋之远裔。天宝九年(750),罽宾国遣大首领萨波达干与三藏舍利越摩来求和,翌年朝廷遣中使张韬光等四十余人..

悟刹

刹,为刹多罗(梵ksetra)之略称,乃土田、国土之义。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 p4112 ..

悟真寺

位于陕西终南山悟真谷(蓝田之东约九公里处)。隋开皇(581~600)年中,净影寺慧远之门人净业于蓝田覆车山,开荆采薇,有终老之志。诸清信士为筑山房,竭诚奉养。是为本寺之滥觞。未久,南岳慧..

悟进

(1612~1673)清初临济宗僧。嘉兴(浙江)人,俗姓张。号介庵。幼年随桐月庵之鸳湖妙用,半年后,礼龙池之万如通微剃发,务库事,废寝忘食,刻苦参励打坐。一日,师闻斧斫大木之音有省,乃往建..

悟开

(?~1830)清代净土宗僧。苏州木渎人,俗姓张。字豁然,号水云道人。幼通经史之学,淡泊功名。家贫,遂弃儒从商。一日行商途中遇一僧度化,终归三宝,礼祥峰文公,更拜高旻如鉴和尚禀具足戒,..

悟道

又作得悟。即了见心性,彻悟大道。专心修习佛道,以期达到悟道之妙处,此乃各宗修道之共同究极目的。然悟道一语,多为禅宗用于得法开悟者,称为见性悟道。 p4113 ..

悟达

(811~883)唐代僧。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字后觉。幼即喜见佛像僧形。七岁至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仿佛目睹前因,是夜即梦该寺殿之佛以手摩其顶。十一岁随法泰出家,..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