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益

又作冥利。佛菩萨加被于人身之利益,非凡人所能觉知。法华玄义卷六上(大三三·七四八中):“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名为冥益也。” p4055 ..

冥寂

不见一物谓冥,泯绝诸相谓寂;乃形容真空之理。 p4055

冥众

指梵天、帝释、诸鬼神、阎魔王等非人眼目所能见之诸众。彼等能护持行善之有情。信仰弥陀之行者现生可获十利,“冥众护持益”即为其一。[汉光类聚卷二] p4055 ..

冥众护持益

为现生十种利益之一。信仰弥陀者为四大天王、龙神八部等天神地祗所守护,故恶鬼神不敢接近。(参阅“现世利益”4723) p4055

冥祥记

南齐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书为佛教故事集,收录有关观世音菩萨之灵验谭及轮回地狱、转生等故事。由本书可得知六朝时代之佛教信仰情形。本书并无完整之全本流传,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法苑珠林、太..

冥通

冥,离诸相而冥寂;通,通融一切而无碍。乃赞叹真理之词。[戒本疏卷一上、四分律疏行宗记卷一上] p4056

冥途

指死者所往之迷暗世界。又作冥土、冥府、冥涂、冥界、幽涂、黄泉。据净度三昧经、十王经等之记载,冥途之中,有阎魔王、多数冥官冥吏或秦广王等十王,以惩罚人类之罪过。我国古代太山府君之冥府..

冥途鳥

俗稱杜鵑。啼聲淒厲,能動羈旅者之歸思。 p4056

冥报记

凡三卷(一说二卷)。唐代唐临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唐临之传收录于旧唐书卷八十五、新唐书卷一一三。冥报记卷首为唐临之自序,系叙述本书撰述之由来,尤强调凡有生命者皆有识,有识则有行..

冥阳会

指施食会。冥,即冥界之饿鬼众;阳,即阳界之婆罗门仙众。意即普施供养冥界与阳界众生之法会,故称冥阳会。[禅林象器笺丧荐门](参阅“施饿鬼会”3831) p4056 ..

冥资

为亡人资福,称为冥资。譬如在亲友死亡之日,延请法师宣讲佛法、做法事等。 p4056

冥道供

供养阎罗王及其眷属之修法。又作阎罗王供。修此法可息病除灾。有关之仪轨有焰罗王供行法次第一卷。 p4056

冥机

于过去世曾修三善业,虽现在世未运身口业,然藉往昔之善根,能感佛菩萨之灵应,故称为冥机。[法华玄义卷六上](参阅“感应道交”5453) p4056 ..

冥谛

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称自性谛、自性。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亦称冥..

冥薰

又作内薰。于本觉之真如内,冥冥薰习妄心,使生菩提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大四六·二六八上):“自非内熏,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熏为外护也。”[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

冥权

(一)指佛菩萨施于人之权巧方便。[维摩经序] (二)指法身佛与应身佛。理知冥合为冥,即佛之法身;方便度生为权,即佛之应身。 p4057

冥显

幽冥不可见闻者称为冥,显现而可见闻者称为显。[法华玄义卷六上] p4057

冥显两界

即冥界与显界。冥界为死后之世界,显界为娑婆之世界。 p4057

冢间衣

又作冢间衣。十种粪扫衣之一。包裹死人,弃于墓地,捡拾后,洗净而制成之法衣。 p4053

冢间坐

梵语?mā?ānika。十二头陀法之一。又作冢间坐。比丘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籍,火烧鸟啄,即思惟无常,修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参阅“十二头陀行”346) p4053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