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六师

指印度古代行自饿、投渊、赴火、自坐、寂默、持牛狗戒等方法以期得未来乐报之六种外道。(参阅“苦行外道”3944) p3944

苦行外道

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说,谓于人世必受苦、乐二种,其因概由过去所定,则在现世早受其苦,死后终享其乐;即宿作外道之部类。尼乾子苦行外道为众所皆知,其教祖勒沙婆又..

苦行林

梵名Tapovana,巴利名同。佛陀修苦行六年之地。昔称优楼频螺(巴 Uruvelā),即今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南侧五百余公尺之处,目支邻陀村(梵Mucilinda,巴Mucalinda)之东,然至今仅存杂木一丛。[..

苦行论师

印度古代二十种外道之一。以修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此类外道认为果皆是由过去之罪业所定,若现世以享乐为事,则轮回不止,故主张以受苦偿罪,用以换得死后之安乐。又外道小乘涅槃论并以裸形外道..

苦行释迦

画题,佛传画之一种。为佛陀随婆罗门学者,于山中修苦行之像。画像中之佛陀,两眼下陷,肋骨明晰可见。 p3945

苦言

劝勉、告诫他人之言语,即苦口婆心之言。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上):“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p3945

苦具

即生起苦之因缘,乃泛指通于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使苦生起或存续之直接因与间接缘。此外,亦特指地狱所用之道具。[成唯识论卷六] p3945 ..

苦受

梵语duhkha-vedanā。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者,领纳外境之义。境有顺、违、俱非三境,故受有苦、乐、舍三受。逼迫身心,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称为苦受。其为三受之一者,系指于身心所..

苦果

从恶业生,而使身心受苦之果报。总言之,生死之果报皆为苦;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为乐果,如地狱者为苦果,如人界者则苦乐并存。 p3945 ..

苦法智

梵语duhkhe dharma-jānam。八智之一。缘观欲界之苦谛所得之无漏智,称为苦法智。所证得苦谛之法理,称法智。依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三(大四一·九四六中):“苦忍无间缘,欲界苦谛,次生法智,名..

苦法智忍

梵语duhkhe dharma-jāna-ksāntih。八忍之一。亦即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于缘观欲界之苦谛而得苦法智之前位时,所起之无漏法智忍(即无间道智)。忍即信;信理而不疑之智,是为得苦法..

苦空

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 p3946 ..

苦空无常无我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又作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

苦界

有情生存之世界(三界六道),充满苦,故有“苦界”之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大三七·二五八上):“阎浮总恶,未有一处可贪;但以幻惑愚夫,饮斯长苦。言此浊恶处者,正明苦界也。” p3946 ..

苦苦

梵语duhkha-duhkhatā。三苦之一。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大乘义章卷三、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摩诃止观卷七上、..

苦海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依..

苦瓠连根苦

禅林用语。苦瓜一物,从根至茎,通体皆苦;丛林乃引申事物之彻头彻尾不变其性。五灯会元卷九无著文喜章(卍续一三八·一六六下):“(文)殊乃说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

苦责愚痴棒

济宗八棒之一。临济禅以棒喝为接化学人之要法,其中,师家为打破修行僧之愚痴迷妄,乃痛下其棒,称为苦责愚痴棒。 p3946

苦阴

又作苦蕴。其义有二:(一)苦之所集,(二)指个人之存在。因个人之有情身心乃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故称为苦阴。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五上):“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p3946 ..

苦智

梵语duhkha-jāna。十智之一。了苦谛道理之智,即缘苦谛而作“苦、空、无常、无我”之四行相,其惑断除时所得之无漏智。依品类足论卷一(大二六·六九四上):“谓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