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藏四部仪轨

凡十一卷。赅摄秘密部大日经诸品之意,并明示胎藏界供养法及诸尊印明之四部仪轨。略称四部仪轨。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此四部仪轨为:(一)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华胎藏海会悲生曼荼攞..

胎藏界

胎藏,梵语 garbha,音译檗喇婆;界,梵语 dhātu,音译驮睹。全称大悲胎藏生。密教两界之一。与“金刚界”相对。胎藏有含藏覆护及摄持之义。依大日经疏卷三谓,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识之种子,..

胎藏界法

即密教修法中,以胎藏界大日如来为本尊,而供养胎藏曼荼罗诸尊之修法。与“金刚界法”相对称。全称大悲胎藏生曼荼罗法。略称胎藏法。此法主要系修曼荼罗诸尊之三密,与“因、根、究竟”等三句之..

胎藏界曼荼罗

全称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密教两界曼荼罗之一。略称胎藏曼荼罗、大悲曼荼罗。对金刚界曼荼罗而言,又称因曼荼罗、东曼荼罗、理曼荼罗。胎藏,梵语garbha,大悲之意。曼荼罗,梵语 mandala,含有发..

胎藏图像

凡二卷。传为唐代善无畏抄录。此书列胎藏界曼荼罗诸尊之图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译出大悲胎藏生秘密曼荼罗主画像图。本图像之版面分上下二段,各段顺次图绘诸尊,其左上角书写尊名..

范仲淹

(989~1052)宋代吴人。字希文。二岁即孤,家贫母嫁,稍长知之,泣辞,寄住里中僧舍苦读。后举进士,任秘阁校理。每慷慨论天下事,一时士大夫法之,皆尚气节。仁宗时拜为相,镇守陕西,防御西..

范道生

明末清初佛像雕刻家。隐元禅师于日本建黄檗宗之本山万福寺(1661 年开工)时,特从中国招请范道生至日本,造黄檗样式之佛像。于其指导下,造成大雄殿、天王殿、禅堂等诸佛像,以其造像样式过于..

范缜

梁代南乡舞阴(河南泌阳)人,字子真。生卒年不详。据南史所载,缜生性不信鬼神,为宜都太守时,因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令断之。常盛称无佛,不信因果,著有神灭论一文,..

范琼

唐代蜀人。生卒年不详。文宗时以善绘佛像名世,成都诸寺多有其手迹。以圣寿寺释尊像、圣兴寺十大弟子像最为人称赞。又尝作大悲观音像,于尺绢中绘出三十六臂,所执法器诸物各尽其妙,笔迹如缕,..

茅山

位于江苏句容县。又称句容山。据传,西汉元帝(48 B.C.~33 B.C.在位)时,有咸阳之茅盈、茅衷、茅固三兄弟游此山,修道学,后化为仙人,故山名又称茅君山。汉末之葛玄、晋代之许迈、葛洪、许长..

梵语duhkha 之意译。音译作豆佉、诺佉、纳佉。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清净论道谓,苦具有嫌恶(d..

苦厄

谓苦患与灾厄。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p3943

苦瓜和尚画语录

又作画谱。明末道济(石涛)撰。全书共十八章,凡五千余言,言简意赅,对国画之理论,发前人所未发。然因道济学问渊博,才思活泼,于儒释道三家之经典术语得心应手,拈之即来,创造了许多属于他..

苦行

梵语duskara-caryā 或tapas。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载,诸外道之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

苦行六师

指印度古代行自饿、投渊、赴火、自坐、寂默、持牛狗戒等方法以期得未来乐报之六种外道。(参阅“苦行外道”3944) p3944

苦行外道

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说,谓于人世必受苦、乐二种,其因概由过去所定,则在现世早受其苦,死后终享其乐;即宿作外道之部类。尼乾子苦行外道为众所皆知,其教祖勒沙婆又..

苦行林

梵名Tapovana,巴利名同。佛陀修苦行六年之地。昔称优楼频螺(巴 Uruvelā),即今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南侧五百余公尺之处,目支邻陀村(梵Mucilinda,巴Mucalinda)之东,然至今仅存杂木一丛。[..

苦行论师

印度古代二十种外道之一。以修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此类外道认为果皆是由过去之罪业所定,若现世以享乐为事,则轮回不止,故主张以受苦偿罪,用以换得死后之安乐。又外道小乘涅槃论并以裸形外道..

苦行释迦

画题,佛传画之一种。为佛陀随婆罗门学者,于山中修苦行之像。画像中之佛陀,两眼下陷,肋骨明晰可见。 p3945

苦言

劝勉、告诫他人之言语,即苦口婆心之言。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上):“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p3945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