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

梵语sarva-dharmā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

诸法五位

即以一切诸法归纳为五类。俱舍宗立七十五法,成实宗立八十四法,唯识宗立百法,皆以之统摄于五位。(一)心法,能了识事物者。唯识宗立有眼、耳等八识之心王;俱舍宗仅立唯一之心王。(二)心所法,..

诸法因缘生

谓诸法依因缘而生。佛教之基本教义谓,凡依缘起法则所生者,皆了无自性、自体,乃变化无常者;无常即是苦。此诸法因缘生一语,即“苦、集、灭、道”四谛中,阐说苦、空、无常、无我等苦谛之偈颂..

诸法但名宗

华严宗十宗判释之第六。华严宗将佛教教义判释为十类,称为十宗。其中,主张一切世间、出世间之万法,皆仅为一能诠之假名,而全无所诠之实体者,即称诸法但名宗;例如小乘一说部即属此宗。又窥基..

诸法皆空

谓一切诸法皆非常住而系本来空寂。与“一切皆空”之义同。即一切现象,由原因、条件之相关性与相对性而彼此依存,然其本身并无独自之实体可得。若以现代语称之,则为“一切存在皆无任何实体可得..

诸法皆常宗

古代印度外道十六宗之一。又称计常论、伊师迦外道(梵īsīkā)。主张我及世间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皆是常住不变。此即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外道。[瑜伽师地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九、大乘法苑..

诸法相即自在门

华严宗十玄门之一。华严宗以十玄门表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此诸法相即自在门乃就“体”而言。可分为同体之相即与异体之相即。同体之相即,指一含摄一切,或一切摄于一,而不认别体;如..

诸法寂灭相

全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谓诸法原本之体性,乃言语所不能尽,亦非思虑分别所能知。盖诸法之体性本来清净寂灭而常住不变,一切生死烦恼等差别相原本不存,皆系现象界上此消彼长、互为因缘而现..

诸法无因宗

古代印度外道十六宗之一。又称无因见论、无因生论。即主张我与世间皆无因而起之无因外道。[显扬圣教论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 p6304 ..

诸法无行经

梵名Sarva-dharmāpravrtti-nirde?a。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

诸法无我

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略称无我..

诸法无相

相,指特质。谓现象界一切万法皆为因缘假和合而生,实无固定不变之相。盖诸法既为假和,即无自性可言,亦即无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现象万法,并无任何固定之相存在,仅有刹..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凡二卷。南朝陈代慧思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阐说天台宗之禅观。谓欲学一切佛法须先持净戒,勤修禅定,而能得无量佛法功德。 p6305 ..

诸法实相

诸法,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

诸法实相异名

于诸经论中,对一切诸法之真实体相,有各种不同之名称。如涅槃经称之为佛性,华严经称之为法界,胜鬘经则称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大品般若经称为般若、法性,楞伽经称为八识,首楞严经称为首楞..

诸相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维摩诘经弟子品] p6307

诸乘法数

凡十一卷。明代行深撰。全称贤首诸乘法数。又称贤首法数。以华严宗为主,集大小乘诸经之法数名目,并注明其出处。由“一真”始,次第至“八万四千法门”,共列举二千一百余项,卷末有沙门本胜赞..

诸冥

冥,为无知之异称。诸无知无明能障蔽实义真见,故称诸冥。[俱舍论卷一] p6307

诸家宗派

全一卷。清代僧守一空成编。光绪十六年(1890)与著者不详之“佛祖心灯”合并刊行。又称宗教律诸家演派。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本书内容包括临济、沩仰、洞山、云门、法眼五家之源流诀,以及天..

诸家教相同异集

全一卷。日本天台宗圆珍撰。又称甘露集。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乃比较诸宗教相之同异,并说明大要。若依教相之不同,原有二十五家,本书仅列举隋朝吉藏之三法轮二藏教、唐朝新罗国元晓之四教、..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