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师智

谓参访名师,于受教后,依教修行而体悟之智慧。对此而言,无师指导而独自体悟之智慧,称为无师智。 p2438

有根身

梵语sendriya-kāya。即指人之身体。全称有色根身。色,乃物质之意,即有形状之物。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又称五色根,亦即指身体之五官及其机能。据成唯识论卷二、卷三载,五色根..

有根无根

即指有情与非情。根,指身根、眼根等,故凡具有身根、眼根等之有情众生皆称为有根。盖能造之地、水、火、风等四大及所造之色、香、味、触等四味,在眼、耳等五根之位时,其能造与所造两者皆具有..

有海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无边之大海。亦即比喻众生沉没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离;犹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达彼岸。俱舍论卷一之颂(大二九·一中):“由惑世间漂有海。”俱舍论..

有记法

为“无记法”之对称。指善、恶二法。善、恶二法,其相显明,可记别当来之果相,故称有记法。亦即指具有可引异熟果的表象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 p2439 ..

有财饿鬼

指三种饿鬼中之少财饿鬼与多财饿鬼。据盂兰盆经疏卷下载,少财饿鬼,得食脓血,可分为三种:(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此鬼由于妄行针灸及伤刺畜生,但为求财而不尽心疗疾,故招此报。(..

有财释

梵语bahu-vrīhi,巴利语 bahu-bīhi。为六合释之一。又作多财释。即于梵文中,二语以上之复合词,合成之结果,有形容词之作用。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之解释,有财释,即不举出自己之名字,而以..

有动定

为“不动定”之对称。于色界四定中,前三定为有动,第四定为不动。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前三定有八灾患,即:寻、伺、四受(喜、乐、苦、忧)、入息、出息,此八灾患如风般之扰动定水,故称有动..

有执受

梵语upātta。即有感觉之意。亦即被心、心所法所执持的众生之身体。反之,则称无执受、非执受。俱舍宗认为有生命即有执受。此盖以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与色、香、味、触等四境,合..

有情

梵语 sattva,巴利语satta。音译作萨多婆、萨埵嚩、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关于“有情”与“众生”二语间之关系,诸说不一,或谓“有情”系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

有情世间

又作假名世间、众生世间、众生世。为三种世间之一。指能居之正报;亦即指五阴所成之一切众生。据摩诃止观卷五上载,五阴世间有十种不同,众生若招感之,则亦有十种之别;如有三途之罪苦众生、人..

有情数

梵语sattvākhyā。即含摄有情之类者。为“非有情数”之对称。如六道轮回中之众生,即为有情数。而山河、大地、草木等,则系非有情数。至于化人(无感觉之有情)本身虽无感觉,然亦可属有情数。..

有情缘慈

又作众生缘慈。为三缘慈悲之一。视一切之有情,如父母眷属般之亲缘而行慈悲对待,即称为有情缘慈。(参阅“慈悲”5805) p2441

有教无人

谓唯有教法,而无实际行证之人。与“果头无人”同义。天台宗之判教中,以三藏教的断惑之位、通教之八地以上、别教之初地以上为有教无人。盖于天台宗之藏、通、别三教,若就“行人禀教”(因)之..

有异熟

梵语sa-vipāka。为“无异熟”之对称。指能招感当来异熟之果者。据俱舍论卷三载,于二十二根中,忧根为有异熟,因其性为或善或恶之有记性,又为有漏法,故能招感当来异熟之果。眼、耳、鼻、舌、..

有贪

梵语bhava-rāga,巴利语同。为“欲贪”之对称。又作有欲。指于色、无色二界所起之贪欲。有,指色、无色二界之定及其依身;若于此二界常起定贪,产生爱着之贪烦恼,称为有贪。盖色、无色二界之..

有贪心

据俱舍论卷二十六载,与贪相应及贪所系属之心,称为有贪心;而不与贪相应之余善心及无覆心,称为离贪心。 p2442

有部

梵名Sarvāsti-vādin。全称圣根本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作萨婆阿私底婆地、萨婆帝婆、萨婆多。意译作一切有、一切语言。又作有部宗、有宗。属上座部之一派。主张三世一切法皆为实..

有部律

凡五十卷。唐代义净译。全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梵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系由有部所诵之律藏七篇而成。内容系叙述说一切有部之戒律,分为四波罗夷法、..

有顶天

梵语akanistha,巴利语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又称色究竟天。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