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后生死

为七种生死之一。谓第十法云地之菩萨,未断最后一品之无明,故尚有一次之变易生死,称为有后生死。[翻译名义集卷六](参阅“七种生死”115) p2436 ..

有流

又作有暴流。为四流之一。有,谓因果不亡;流,谓流而不返。指色界与无色界之一切诸惑,但不包含见惑及无明惑;亦即指贪、慢等思惑。由此思惑,能使人流转于色界与无色界,不能出离生死,故称有..

有为

梵语sajskrta,巴利语 sav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

有为功德

指世间一切因缘所生之功德善法。对此而言,涅槃第一义谛则称无为功德。赵州录卷下十二时歌(卍续一一八·一六七上):“日出卯,清净却翻为烦恼,有为功德被尘幔,无限田地未曾扫。”[仁王经卷..

有为生死

又作分段生死。为“无为生死”(变易生死)之对称。系三界内之生死。六道众生由于果报之不同,而于身形、寿命上各有不同之定限,此种有分段齐限之生死,称为有为生死。(参阅“分段生死”1319)..

有为果

为“无为果”之对称。指由因缘和合之有为法所结之果。于五果中之士用、增上、等流、异熟等四果,即为有为果。[俱舍论卷六、成唯识论卷八](参阅“五果”1112) p2447 ..

有为空

梵语sajskrta-?ūnyatā。为十八空之一。盖一切有为诸法,皆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故称有为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六一中):“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摩诃般若波罗..

有为涅槃

为“无为涅槃”之对称。即不具足常、乐、我、净等四德。反之,若具足此四德,则称无为涅槃。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举出涅槃八味,以之配于四德,即:(一)常,以常、恒二味配之。(二)乐,以安、快乐..

有为无漏

又作无漏有为。即指有为的无漏之法。俱舍宗认为四谛中,苦、集二谛为有为有漏法,灭谛为无为无漏法,道谛则虽为无漏法,然以具有生灭之性质,而凡有生灭者即属有为法,故道谛又称有为无漏法。此..

有为解脱

为“无为解脱”之对称。又作无学支。即无学阿罗汉正见相应之胜解。此胜解为心所有法中十种大地法之一,故称有为;以此有为法之胜解,生起于无学阿罗汉之果体中,故称有为解脱。可分为时解脱、不..

有为转变

世上一切事物,皆无常住不变之固定实体,一切既由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此种具有生灭变化之现象,称为有为转变。又以其无常轮转不息,故称无常转变或有为无常。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上)..

有相

梵语sākāra。有形相之意。为“无相”之对称。据大乘起信论、大日经卷七等所举,有相,系指差别有形之事相。又具有生灭迁流之相者,亦称有相,又称有为法。另据法华经玄义卷十上载,以“有”之..

有相三密

为“无相三密”之对称。三密,指身密、口密(语密)、意密(心密)。有相三密,即指密教修行者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本尊。行者藉著有相三密之实际行法,将自己之身口意三业转成如来之身口意..

有相劣慧机

为“无相胜慧机”之对称。密教行者修有相三密(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本尊)之行,藉以成就“即身成佛”之妙行;有相劣慧机即指修有相三密之行者。劣慧机,指根机劣钝者,或指无信之众生;此..

有相安乐行

为“无相安乐行”之对称。乃天台宗基于普贤观经之说,及据南岳慧思之四安乐行偈文而立。即认为理观为无相安乐行,事诵为有相安乐行。亦即以散心诵念法华经,不入禅定三昧,于坐、立、行中,皆一..

有相执着

有相,指差别有形之事相。若执着种种差别之事相,即称为有相执。 p2437

有相教

又作三乘别教。为刘宋之慧观及南齐之刘所立五时教之一。即谓佛陀成道之后,为三乘之人宣说差别之教门,如宣说阿含经等小乘教,以开演三乘有相之法。据三论玄义卷上载,三乘别教系为声闻之人说..

有相无相

为有相与无相之并称。即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无形相者,称为无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与他物区别者。又一般以会生灭变化之事物为有相,故有相亦称有为法。无相为“有相”之对称,然有时则指超..

有相观

为“无相观”之对称。即观世俗之事相差别。亦即取流转、还灭、染净等相,作为所观之境,称为有相观。据成唯识论卷九载,于菩萨十地中,前四地菩萨因观智未纯熟,故观真俗各别;第五地菩萨始证类..

有耶无耶

即心驰于有无二边,而犹豫不定之义。一般多指欲界修所断之无覆无记之智;然亦有用于形容狐疑之相者。 p2438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