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即幽冥、无法见闻者;反之,显,即显现、可见闻者。 凡人之肉眼所不能见的佛菩萨,于冥中常见我等,此称冥见。肉眼不能见及之诸天善神,称为冥众。佛菩萨暗地予人之种种方便,称为冥权;暗..

冥一

混然而不可区别彼此者,称为冥一。摩诃止观卷一下(大四六·九下):“以无缘智缘无相境,无相之境相无缘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p4054 ..

冥心

冥合本有清净之佛性如来藏心。亦即冥合本有清净自性之心。禅戒篇:“十戒三聚,无别体裁,齐归三宝誓期,已归不欺,即冥本有冥心,戒心无他,亦唯是等人,唯是等人冥心,一切平等。” p4054 ..

冥加

(一)又作冥应、冥助。加,加被之意。谓冥冥之间蒙佛菩萨等加护。佛菩萨之感应,多为冥加,而罕有显加者。法华玄义卷七谓,若能自悟必被冥加。[华严大疏钞玄谈卷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 (..

冥利

指冥冥中蒙佛菩萨加被之利益而言。又作冥益、冥应。法华玄义卷七下(大三三·七七一上):“此土地土弘经论,其功德观文;但明冥利,不说显益。” p4055 ..

冥使

冥官之使者,即閻魔卒。據大智度論卷十六載,於地獄中,作牛、馬、猎、羊、麞、鹿、狐、狗、虎、狼、獅子種種鳥獸頭等可怖形相,依亡者之罪業而給予呵責、刑罰。〔正法念處經卷十七〕(參閱「獄..

冥官

冥界之官属。于地狱辅佐阎王,对六道有情所犯之罪业,给予适当之判决,与应得之责罚。如太山府君等即是。 p4055

冥府殿

又称十王殿。冥界十王所居之殿宇。中韩两国常于寺庙中附设之,日本则称为阎魔堂。 p4055

冥往

冥然而往他处,即死亡之义。盖以佛教之轮回思想而言,肉体之坏灭仅是此生一期生命之终结,乃待另一因缘之和合,重新开始另一期之生命,故“死亡”即含有“趣往”之意味,而非如世间一般以死亡为..

冥思

佛菩萨之思虑,幽冥难测,非吾等凡夫所能窥知,故称冥思,或称冥虑。 p4055

冥界

又作冥道、冥土。广义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道:狭义指地狱道。俗谓冥界乃阎魔王及其眷属所居之所。[焰罗王供行法次第、金光明文句卷三] p4055 ..

冥祇

冥界之神祇。如十王经所载之秦广王、初江王、阎罗王、太山王等冥界十王;阎罗王五天使经中所载之生、老、病、死、刑罚等五天使均属之。[大唐西域记卷二] p4055 ..

冥益

又作冥利。佛菩萨加被于人身之利益,非凡人所能觉知。法华玄义卷六上(大三三·七四八中):“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名为冥益也。” p4055 ..

冥寂

不见一物谓冥,泯绝诸相谓寂;乃形容真空之理。 p4055

冥众

指梵天、帝释、诸鬼神、阎魔王等非人眼目所能见之诸众。彼等能护持行善之有情。信仰弥陀之行者现生可获十利,“冥众护持益”即为其一。[汉光类聚卷二] p4055 ..

冥众护持益

为现生十种利益之一。信仰弥陀者为四大天王、龙神八部等天神地祗所守护,故恶鬼神不敢接近。(参阅“现世利益”4723) p4055

冥祥记

南齐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书为佛教故事集,收录有关观世音菩萨之灵验谭及轮回地狱、转生等故事。由本书可得知六朝时代之佛教信仰情形。本书并无完整之全本流传,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法苑珠林、太..

冥通

冥,离诸相而冥寂;通,通融一切而无碍。乃赞叹真理之词。[戒本疏卷一上、四分律疏行宗记卷一上] p4056

冥途

指死者所往之迷暗世界。又作冥土、冥府、冥涂、冥界、幽涂、黄泉。据净度三昧经、十王经等之记载,冥途之中,有阎魔王、多数冥官冥吏或秦广王等十王,以惩罚人类之罪过。我国古代太山府君之冥府..

冥途鳥

俗稱杜鵑。啼聲淒厲,能動羈旅者之歸思。 p4056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