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流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p2061 ..

生死海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佛所行赞卷三(大四·二二中):“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大般涅槃经义记卷四(大三七·七一五中):“如来得涅槃船,周..

生死渊

以生死令人沉没,故以渊譬喻之。增一阿含经卷六(大二·五七五上):“渡流成无漏,以渡生死渊。” p2061

生死野

野,指地域、场所。谓生死广漠无际,故以野譬喻之。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四九上):“此牢强足,越生死野。” p2061

生死云

以云比喻生死之暗昧。佛教以惑、业、苦等三道为生死流转之因果,此三道能遮覆本性,犹如云能覆盖虚空之日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无量寿经连义述..

生死园

生死界为凡夫好游之所,亦为菩萨游化之处,犹如园观,故以园称之。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三中):“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p2062 ..

生死解脱

谓出离生死之束缚而入于涅槃之境地。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上(大一四·八三○下):“各随众生根器大小,爱乐修学,远离生死,解脱安乐。” p2062 ..

生死轮

梵语bhava-cakra。(一)谓三界六道之生死,犹如载人运转之车轮。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一○○上):“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二)指显示众生轮回生死之图像。又称..

生死缚

缚,拘束之义。贪、瞋、痴等生死烦恼拘束众生而不得自在,犹如罥网之系缚人,故称为生死缚。缚为“解脱”之对称。说无垢称经疏卷三末(大三八·一○四六中):“爱谓爱取,有爱正为润生之缘,此..

生老病死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又称四相、四苦。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谓,持有、无之见者,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无..

生佛

(一)指生存在世之佛陀。释门正统卷三(卍续一三○·三九五上):“时优填王不胜恋慕,铸金为像,(中略)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又生佛或指现生佛,如高僧、名僧、善知识等,德高望重..

生佛一如

谓众生本具之理性与诸佛之法身,乃平等无差别。又作迷悟不二、生佛不二、生佛平等、佛凡一体、凡圣一如、凡圣不二。谓众生与佛,二者非个别之存在,乃相即不二,其间含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生佛不增不减

指生佛一如,即法界众生虽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或谓生、佛二界共为无量无边,生界无边,故众生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无边,故众生入佛界而佛界不增。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九(大三六·六五..

生佛假名

指众生与佛陀皆为假名,即在俗谛迷情上是假名,在真谛觉悟上则真如平等,无所谓众生与佛。始终心要注(卍续一○○·三三二上):“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p2063 ..

生即无生

指生与无生不二。乃诸部般若之所说,而为三论宗之极意。在三论宗二谛八不中道中,俗谛所说之“生”,真谛每视为“无生”。俗谛之“生”并非实生,而为因缘和合之假生,其实为“无生”。故依无生..

生身

二身之一。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与“法身”相对。又作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

生身供

即举行供养释尊肉身舍利之法会。于密教,对佛陀或祖师先德,作生身之观想而供养,亦称为生身供。(参阅“生身”2063) p2064

生命

指自生至死之持续阶段,而有体温(暖)与意识(识)者。在佛教中,称为寿命或命根。寿为梵语āyus之意译,命为梵语 jīvita 之意译。亦有将寿与命分别解说者。寿维持暖与识,反之,暖与识亦维持..

生念处菩萨

生念处,梵名 Smritisajātyah。指生万法与智慧之菩萨。又作忆念生菩萨。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虚空藏菩萨之左方第二位。密号忆持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上羯磨杵或商佉(法螺)。司掌虚空..

生法

梵语prasava-dharma,prasava-dharmin。又作人法、我法。具有心之作用者,称为生,即有情;不具心之作用者,称为法,即非情。例如众生依因缘和合而成立,是为生;五蕴为构成众生之要素,是为法..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