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侣

指有学问之僧侣。在日本,南都诸寺及高野山对于学僧,称为学侣,意谓从事于学问之僧侣。高野山所谓三方,即指学侣、堂众(或称行人)、圣方。其中之学侣即指山中之清众,专勤学道之学僧。(参阅..

学徒

又作学者、学人。指从师受业之人。于禅宗指学道修禅者。与学生、弟子、门人等语意相同。[俱舍论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 p6216 ..

学悔

指犯杀、盗、淫、妄四波罗夷罪之一而后忏悔之比丘。犯此重罪者,即失比丘之资格,然若忏悔,则称为学悔,终身列于比丘之最末。 p6216 ..

学海

南北朝北周僧。又称昙显。博通经藏,以慧学闻名。丞相宇文泰钦敬之,令其依大乘经典撰著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天和、建德年间(566~577)示寂,世寿不详。[续高僧传卷一] p6216 ..

学海涌智水

比喻学解智辩,如水之涌泻,一无阻碍。 p6216

学教成迷

三论宗形容修学佛所说之教法而产生谬解之情形。如小乘、权大乘等即是。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于三论玄义中,又称此一情形为“学教起迷”。三论玄义(大四五·一中):“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

学处

梵语?iksāpada,巴利语 sikkhā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另据菩萨地持..

学无学

梵语?aiksa-a?aiksa,巴利语sekha-asekha。“学”与“无学”之并称。学,即有学,指虽已觉四谛之理,但因未断烦恼,故仍须学习戒、定、慧三学者。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后之阿罗汉果外,其余四向三..

学阶

日本表示僧侣学识之阶级。日本平安时代,参加奈良举行之三会(维摩会、御斋会、最胜会等讲经法会)而毕业者,称为得业。奉敕担任三会之讲师,而尚未讲经者,称为拟讲;已经开讲者,称为已讲。 ..

学道用心集

全一卷。全称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日本曹洞宗之祖道元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本书内容系对初机参学者垂示修道之用心。共分第一“可发菩提心事”至第十“直下承当之事”等十章。道元示寂百余..

学僧

又作学问僧。其义有二:(一)指研究佛教之僧侣。(二)指有学问之僧侣。 p6217

学慧坚固

五五百年之一。又称解脱坚固。佛陀入灭后,以五百年为一期,分五期以区分佛法盛衰之状态,称为五五百年。于第一之五百年中,具有智慧而证得解脱果之人甚多,故称学慧坚固、解脱坚固。[大方等大..

学蕴

(1613~1689)明末临济宗僧。云南洱海人,俗姓王。号知空。十四岁(一说十岁)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听讲修习法华、楞严、圆觉诸经。清顺治五年(1648),于玉林轩之静室中礼万佛名经至第三卷,..

寰中

(780~862)唐代僧。河东蒲坂(山西蒲州)人,俗姓卢。秉性聪敏,博古通今。二十五岁应试中第。后入并州(山西太原)童子寺出家,尽览群经,深解精义,并往嵩山受具足戒,学习戒律。以心慕上乘..

导公寺

位于安徽寿县。即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为酬报鸠摩罗什门下僧导所建之寺。又称东山寺。寺域广大,有五层塔一座。刘裕即位(420),其少子义真,遭受赫连勃勃之袭击,僧导率数百弟子守护义真,并将之..

导化

即导引教化众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如来导化,各能宣布。” p6219

导师

(一)梵语 nāyaka,巴利语同。又作导首。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卷上引十住断结经谓,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又引华首经谓,能为人说无生..

强梁娄至

梵名Kālaruci。意译真喜。西晋译经家。西域人。志情旷放,心怀弘化之志。于武帝太康二年(281,一说太始二年)至广州,译有十二游经一卷,今已失佚。其生卒年等均不详。[开元释教录卷二、历代..

指对于某一对象,心中悬系而不忘。大乘义章卷二(大四四·四九二上):“常守一缘,不能舍离,于缘发悟名忆。” p6220

忆念轮

三轮之一。又作意轮、记说轮、记心轮。指佛、菩萨之意业。佛、菩萨能鉴察众生之根机意乐,随宜说法而无错谬,故称其意业之作用为忆念轮。轮,即指佛、菩萨之身、口、意三业,能圆满无碍而运转,..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