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绕佛塔功德经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又作绕塔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佛应舍利弗之请,以偈宣说右绕佛塔之功德。初叙在家众右绕塔可得夜叉鬼神等之亲近供养、远离八难、具妙色相、..

召罪

又作钩罪。密教中,行者为摧破无始以来之罪业,须召请诸尊圣者净除其罪业,称为召罪。盖若就法体而言,三业之罪障即法界本具之功德,乃不可摧破者;然若自“始觉修生”之观点而言,众生欲舍断迷..

召请

指劝请佛菩萨或召致人众。又称请召、迎请。大日经卷七(大一八·四八下):“召请如本教。”密教中,于修法时召请本尊或圣众至坛上所结诵之印明,称为迎请圣众印、请圣众降坛印。若修护摩法,直..

召请方便真言

密教表示如来摄召之德之真言。亦为迎请圣众或各部诸尊降临修法坛所诵之真言。又作如来钩、金刚钩。即:南么三曼多勃陀喃(归命一切诸佛)阿(行也)萨嚩怛啰(二合)钵啰底诃多(一切所害)怛他..

召请童子

梵名ākarsāya或 ākarsanī。音译作阿羯啰洒也、阿迦罗洒尼。又作招请童子、招召童子、钩召童子。为密教八大童子之一,亦为文殊五使者之一。位居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菩萨左边第五位。密号..

叩髑髅知生处

佛世时,外道耆域叩打髑髅,闻声即能测知此人所往生之处,乃至此人是男是女、由于何病而命终等生前事迹。然佛陀以一罗汉之髑髅令叩之,则三叩不能知其往生处。盖因罗汉已证无余涅槃,不再轮回受..

司命

指司掌人类命数之神。又作伺命。据佛说三品弟子经、四天王经、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所引净度三昧经,及法苑珠林卷八十八所引提谓经等之记载,司命乃受帝释天之命,职司人类日常言行善恶而增损其年寿..

司马达等

我国南朝梁时人。又作司马达、司马达止。于日本继体天皇十六年(522)至日本弘传佛法。住于大和(今之奈良)高市郡田原之草庵,并安奉佛像于此,为日本民间输入佛教之始。后被赐以“鞍部”村..

叫唤地狱

为八热地狱之第四。叫唤,梵语 raurava,巴利语roruva。又译作[口*睾]叫地狱、啼哭地狱、号叫地狱。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称叫唤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对此地狱描述甚详,..

只得一橛

禅林用语。谓只证得一半之法。橛,原指截断之小木棒;或竖于门中之短木,作为门户轨限之用,通常以两橛为一对,始能产生作用。故禅林中乃以“只得一橛”喻指仅证得一半之法,或一知半解,殊无作..

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

禅林用语。谓佛道只许以真智契当之,而不许以世智辩聪会解之。老胡,即指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达磨乃南天竺人,而我国对来自西方之异族人多惯称为“胡人”,禅林亦因之戏称达磨为“老胡”。老..

只管打坐

又作祇管打坐。指一心专意坐禅,不管其它。即不管坐禅有何意义与条件,但从无所得、无所悟之立场端的实践坐禅。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禀受我国默照禅之传统,受天童如净“参禅即坐禅”之旨,而强调..

只赢得眼睛也落地

禅林用语。谓不解佛理、误说佛法,而遭受眉毛、胡须掉落之报应,更进而连眼珠子都掉落。碧岩录第八则(大四八·一四八中):“翠岩(岩)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开口焉知恁么),..

史利那格拉

梵名?rīnagara,巴利名 Sirīnagara。古印度迦湿弥罗国(梵 Ka?mīra)首府。有新旧两都,旧都为阿育王(梵A?oka)所创建,于刻文中称为Sirinagara,亦称Purānādhisthāna。其位置,约在今之..

史前宗教

指成文历史出现以前之宗教。实质上属于原始宗教,但一般专指从考古发掘与典籍所载远古传说中之宗教,为研究宗教起源之重要课题。部分考古发掘遗址所发现之初期宗教,已具简单文字或文字雏形之记..

史曼尔塔派

史曼尔塔,梵名Smārta。印度教之一派。此派依据之根本要典为圣传(梵Smrti),尤其是家庭经(梵 Grhya-sūtra),于家庭内实修种种简明之祭祀仪礼,后扩大范围成为一派流行。其特色为礼拜五神..

史穆尔弟及聂那克尔弟

梵名Smrtijānakīrti。十一世纪顷之印度学僧。于阿里王(藏Mvah-ris)耶薛欧尔(藏 Ye-?es-hod)时,应尼泊尔翻译家潘德玛鲁奇(梵 Padmaruci,藏Rme-ru-rtse)之请,遂与殊库修玛弟鲁迦(梵S..

台宗二百题

凡十五卷。日本天台宗僧智周(1659~1743)撰。收录天台教义要论二○七题,包括:(一)宗要九十四题,有二佛并出、应身八相等论题。(二)义科四十三题,有三身成道、性念处断惑等论题。(三)问要七..

台密

指日本天台宗所传之密教,以睿山延历寺、园城寺为中心。因别于空海所传之东寺密教(东密),故称台密。日本天台宗系承受台、密、禅、律四宗思想而成,其中除发展天台本宗之宗义外,以发展密教为..

台衡

台,指天台山之智顗;衡,指南岳衡山之慧思。慧思为师,智顗为弟子,后人乃顺口而并称二人为台衡,犹如一般习称之“曹洞”。四教仪集解卷下(卍续一○二·五七上):“清凉观师云:‘撮台衡三观..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