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清净大圆镜

谓众生本具之佛性(本源),清澈澄净犹如明亮清晰之大圆镜,而了无染污。此系圆觉经之语,乃极言本性之清净无著。 p1973

本瑞

明代临济宗僧。生卒年不详。南昌府(江西)钟陵人,俗姓江。字天奇(琦)。世称茕绝老人。二十岁,参谒荆门之无脱(说)能,得度出家。未久,游蜀(四川)之楚山,遍参耆宿;后至高峰谒宝峰明瑄..

本经

指论疏中之本经。即所依或所释之经。又该论疏中所引用之经义文句,称为本据,与“出典”一语同义。 p1973

本道

(1898~1987)福建浦城人,俗姓郑。年三十,礼建宁宝莲寺世宗和尚出家。翌年,受具足戒于浙江天童寺。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游,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宏法。曾创建毗卢寺,为新加坡少数庄严佛..

本寿命妙

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九。即于本时之果报,能自由示现寿命之长短,为一切寿命之根源,微妙不可思议。[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法华玄义卷七下](参..

本算

于问答论题时,最初所问之题,即称为本算;二问以下者,则称末算。 p1974

本说法妙

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六。谓本佛之开示说法不可思议,悉令众生发大道心。盖诸经之说法,犹如由牛乳析出五味,应机之教法则有四教五时之别;皆伽耶成..

本际

(一)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三上):“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胜鬘经(大一二·二二二中):“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

本际外道

乃古代印度十三种外道之一。主张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而衍生万物。本际,即最初之边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 p1974

本缘

(一)与“本生”同义。指有关释尊、弥陀、弥勒等佛菩萨,或佛弟子等,于过去世之永劫中,受生为各种不同的趣类、身形、角色、身分等,而行菩萨道之故事。这类故事在经典中被归纳为本缘部,称为本..

本质

为法相宗之教义。与“影像”相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心之作用)认识对象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之相状,为直接之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之实质根据及所依物之自体,即称为..

本济

(562~615)隋代僧。太原(山西)介休人,俗姓宋。自幼聪慧,通晓经史大义。出家后,博览三藏,深解佛法玄旨,住于西京慈门寺,服膺信行之三阶教。在信行、僧邕二公相继迁化后,济乃领其徒众,..

本谧

(1606~1665)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或称行谧。古渝(河北)昌州人,俗姓金。号二隐。幼时即入本乡之文笔峰卧佛寺出家,后至金陵参礼东塔之破山海明。又访谒磬山之天隐圆修、径山之雪峤圆信等师。..

本怀

又作素志、素怀。即心中根本之思虑念头。如佛菩萨久远以来,所抱持之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根本心念。法华玄义释签卷一(大三三·八一九下):“但立顿大之名,不立一乘独妙之称,非佛本怀。”[四..

本愿

梵语 pūrva-pranidhā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

本愿力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

本愿三心愿

即念佛往生愿。为无量寿经卷上所举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其中包括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等三种心,故亦称三心。阿弥陀佛于因位时曾发四十八愿,以救度无量众生;众生若具足三心而专志念..

本愿功德聚

阿弥陀佛三十七德号之一。昙鸾之赞阿弥陀偈有“稽首本愿功德聚”一语,即以之表示阿弥陀佛之异名。而一般亦以“功德聚”为诸佛之异称;盖诸佛于因位时聚集无量功德,乃成佛身之故。今就阿弥陀佛..

本愿醍醐妙药

指阿弥陀佛之本愿。即依弥陀本愿之故,不论何等恶人均可得救济,乃以微妙第一之醍醐妙药比喻之。教行信证卷三信卷末(大八三·六一四下):“浊世庶类,秽恶群生应求念金刚不坏真心,执持本愿醍..

本觉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