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神通妙

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五。即本时之神通妙。谓如来初成道时,于度化众生之际所示现之神通不可思议。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二中):“如来秘..

本能寺

位于日本京都市中京区寺町御池下。旧称本应寺。本门法华宗五大本山之一。应永二十二年(1415),日隆创建于五条坊门。未久因同宗之间起争执而遭破坏。永享五年(1433),以如意王丸布施四条坊门..

本

指三昧耶形。即诸佛菩萨表示本誓之幖帜,显示救度众生之心愿。[性灵集卷七](参阅“三昧耶形”583) p1974

本国土妙

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三。即本地果佛所住之土不可思议。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二中):“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

本堂

指寺院中安置本尊之堂宇,多为日本佛教所用。古称金堂,如法隆寺金堂、金刚峰寺金堂。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称之为根本香殿。日本净土宗、真宗之本堂又称阿弥陀堂,而别设祖师堂、御影堂;禅宗称本..

本寂

(840~901)唐代禅僧。泉州莆田(福建古田)人,俗姓黄。为禅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法嗣。世称曹山本寂。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

本教

谓根本之教。为二教之一。全称“称性本教”,与“逐机末教”相对。即指华严别教一乘之法门。据道亭所著同义苑疏之释言,别教一乘乃直显本法,而为众典之共源,故称本教。[华严五教章卷一乘教开..

本净

(667~761)唐代禅僧。绛州(山西)人,俗姓张。幼受六祖慧能之印可,住司空山(安徽)无相寺。天宝三年(744),玄宗遣中使杨光庭见师,师以“即心是佛、无心是道”指导之。杨氏归宫庭奏闻,..

本净无漏

谓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远离烦恼诸漏之污染。然因后起之客尘烦恼而受杂染,此杂染于无闻之凡夫不能如实知晓;于有闻之圣弟子方能了知修心,还其本性,得自客尘烦恼中解脱。(参阅“心性”1402、..

本眷属妙

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七。谓本时说法所被之人微妙不可思议。如无量之地涌菩萨居于法性寂光之空中,以本佛为父,能列座于本门说法之会座。[法华经卷..

本尊

即根本主尊。指修行佛道所依之无始以来本有,且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者。或指在一堂、一寺所供奉之诸多尊像中特殊而主要者,即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又为别于在中尊左右及其周围以表中尊功德之胁侍..

本惑

与“随惑”相对称。为感得迷果之根本烦恼,即诸惑之体。又作根本惑、根本烦恼。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其中,恶见可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合为十种烦恼。..

本朝高僧传

凡七十五卷。日本临济宗卍元师蛮著于元禄十五年(1702)。系仿照我国梁、唐、宋三朝高僧传而作。内容收录自上古钦明天皇时代(540~570)起一千二百余年间,各宗名僧一千六百余人之传记。延宝六..

本朝新修往生传

全一卷。日本藤原宗友编于仁平元年(1151)。记录迄于仁平元年之四十一人往生传。今日本真福寺藏有正嘉二年(1258)之手写本。 p1971

本无

明代僧。昆明人,俗姓张。生卒年不详。师早孤,一日游昆明池,独见青莲浮于水面,众人异之以为不凡。年十九,归依秀山空公出家,受心法于所庵禅师,专志参究。一日托钵洱海城中,听闻邻室有人唱..

本无宗

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首。本无之说,广义言之,几可为般若学之别名。魏晋以来,持之者多,各出异义,多为般若各家所通用。昙济所撰之六家七宗论既失,乃自其他传记、注疏等诸说中探究源..

本无异宗

东晋时期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吉藏中观论疏谓此系竺道潜所立,元康肇论疏则谓系竺法汰所立。其宗义已无原始文献可征,仅由名僧传抄昙济传所引之文知其主张“虚豁之中,能生万有”。吉藏中观论疏..

本感应妙

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四。谓本地果佛之感应不可思议。既已成果,即有本时所证之二十五种三昧,慈悲誓愿与众生之机感相应,随顺度化。[法华经卷五如..

本极

指法性之理体。为法之根本穷极者。法华玄义卷七上(大三三·七六六上):“本极法身,微妙深远。” p1973

本源

指自性清净心。亦即根本之处。盖众生之自性本来清净,然为后起之客尘烦恼所污染。得闻圣法之贤者了知此事,即精勤修习心性,还其清净而得解脱。梵网经卷上(大二四·九九七下):“尔时,卢舍那..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