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离五种法

据优婆塞戒经卷五载,菩萨行慧施时,应远离下列五种法,即:(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之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之人起怜愍心。(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

布特宁格

(Bhtlingk, Otto Von; 1815~1904)德国之梵语学者。苏俄学士院会员(1855)。曾致力于梵文原典之刊行、翻译,及辞典之编纂。与罗特华尔特(Loth, Walter Rudolf Von; 1821~1895)共同编纂梵..

布勒

(Byhler, Johan Georg; 1837~1898)为奥地利之东方学学者、印度学学者。曾于印度孟买(1863)、波那(Poona, 1866)讲学东方语,并致力于古写本之发现。返国(1880)后,任维也纳(Wien)大学..

布教

弘扬教法。与“弘教”、“宣教”、“传教”等语同义。法华玄义卷十上(大三三·八○○中、八一二下):“如来布教之元始(中略)圣人布教,各有归从,然诸家判教非一。”可见布教一词原指佛菩萨..

布教师

又作说教师。指解说教法、经义,或混合譬喻、故事而担任教化之人。又至各地从事说教、讲话、演说者亦称布教师,或称巡教师、传教师。 p1905 ..

布袍

系由道服改作而成之法衣,为日本佛教所用。其形制,黑色而袖小,腰下不作褶,袖口下方与两胁下安置纽带子。冬天可采用毛料,夏季则用纹纱裁制之。 p1903 ..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

布路沙布逻

梵名 Purusapura。北印度犍驮罗国之都城,即今西北地方之白夏瓦市(Peshāwar)。高僧法显传称之为弗楼沙国,意译为丈夫国。昔时,曾以佛钵、迦腻色迦大塔、卑钵罗树著称于世。东晋法显赴此地时..

布诺夫

(Burnouf,Eugne; 1801~1852)法国之语言学者、东方学学者。一八二六年与德国印度学学者拉森(Christian Lassen)共同发表“巴利语─即有关恒河彼岸半岛之圣典语研究”之论文,而广受欧洲学术..

布噜那跋陀罗

梵名 Pūrnabhadrah。为毗沙门天之眷属,夜叉八大将之一。亦为密教诸经轨中,守护佛法及国土之十六大护(夜叉神)之一。意译作满贤、满贤大将。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毗沙门天之西为吉祥功德天..

布萨

梵语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upavāsa, 巴利语uposatha 或 posatha。又作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

布萨日

举行布萨法之日。依经律所说,有每月二日、三日、六日等诸说,所定日期亦互有出入。至后世大多每半月举行一回,即每月十四或十五,与二十九或三十之其中两日。然现今一般寺院,布萨之日期多非依..

布萨食

指斋日之清净饮食。四分律羯磨疏卷四上(卍续六四·四七二上):“布萨食者,亦是净斋之食耳。” p1911

布萨犍度

巴利名Uposatha-khandaka。又作说戒犍度、布萨法。犍度,聚、蕴之义,为有关僧尼受戒、安居等各种行法规定之类聚。布萨犍度即律典中,说明布萨仪戒、方法之篇章名,因其将布萨之法集于一处而规..

布萨护

梵语upavāsa-sajvara。指八关斋戒(即近住律仪)。乃在家人于一日一夜受持离杀生、离不与取等之八项戒法,于俱舍论、大智度论特称为布萨护。盖令心清净不作恶,称为护;令身、口清净不作恶,称..

末伽梨拘赊梨子

梵名 Maskarī-go?āliputra,巴利名 Makkhali-gosālaputta。为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又作末羯利瞿阇离子、末塞羯利瞿赊利子、末伽梨俱舍梨子、末佉梨劬奢离子。略称末伽梨,或末佉梨。六师外道..

平山堂图志

凡十卷。清代赵之璧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平山堂位于江苏江都蜀冈,唐代鉴真和尚壮年游学回扬州,居住于此。寺创建于刘宋孝武帝时(457~464),其时孝武帝以大明为纪年,故将寺名称..

平交

禅林用语。指无上下之差别而平等交际,或指道德、资历、年龄等与我齐等者。即指同辈。禅苑清规卷五(卍续一一一·四五三上):“如平交或戒腊相等(或是法眷、弟侄之类),但问讯请之。”又与自..

平江绦

绦,或作带。即以丝编成之绳带,两端作“总(结)”。以产于浙江临安之平江,故称平江绦。禅僧以之作为腰带,而“总”垂于左右之腋下。可分扁、方、圆等三种式样。[禅林象器笺服章门] p1912 ..

平展

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之方法。“提持”之对称。如实呈现原貌之意,转指师家接化学人时,所用之“放行”手法。即师家肯定学人之境地见解,并令其自由发展悟道之机。碧岩录第二十二则(大四八·一..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