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忉利交形

四,指四王天;忉利,指忉利天。谓四王天与忉利天之男女天众以交形成淫。于三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及六欲天等,皆以贪欲、眠欲、淫欲等之欲乐为构成其生命继存之重要因素,乃欲..

四光喻智

为法华文句卷五、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所举,以日、月、星、萤等四光,依次比喻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乘之智慧。即:(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比喻佛之智慧乃无事不明了,无理而..

四印

(一)梵语caturmudrā,西藏语phyag-rgva bshi。即大印(梵mahā-mudrā)、三摩耶印(梵 samaya-mudrā)、法印(梵 dharma-mudrā)、羯磨印(梵karma-mudrā)等四种印。据大日经、金刚顶经等..

四印会

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之第五会。系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四佛之四智摄收一切诸尊之曼陀罗。此第五会在金刚界曼荼罗之右方上部,位于西南隅,故又称西南会。此会系表示“四曼不离”..

四向四果

为四向、四果之并称。又作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四果向,或称八补特迦罗(巴attha-puggalā dakkhineyyā)、八贤圣、八圣、八辈。为小乘佛教声闻修道之阶位。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

四如实智

梵语catvāri yathā-bhūta-parijānāni。为“四寻思观”之对称。指唯识宗于其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别等四寻思观所引发之四种正智。又作四知、四如实知、四如实遍智。即:(一)名寻思..

四安乐行

安乐,梵语sukha-vihāra。指四种可令获得安乐之行法。据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及法华文句卷八下等载,菩萨于恶世末法,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于四种法,称为四安乐行。即:(一)身安乐行,谓身若远..

四有

梵语catvārobhavāh。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梵marana-bhava),人依于前世起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其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

四百四病

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载,在构成人类身体之地水火风四要素(四大)中,由于风大之运转所引起之风病有一○一种,由于地大之增长而引起之黄病有一○一种,由于火大..

四百由旬

为比喻修行佛道各种过程之用语。即意谓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行人即渐次近于阿耨菩提;譬如人若欲过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之旷野险道,依次先见放牧者、疆界、园林等诸相,..

四百论

梵名Catuh?ataka。三世纪之提婆菩萨(梵 āryadeva,又作圣天)造。计有十六品四百颂。汉译本无全译本,玄奘译之“广百论本”,仅系本书后半八品二百颂之内容,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西藏大藏经..

四自侵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旨在阐论夙夜不学、老不止淫、得财不施、不受佛言等四种恶法能侵害自身,故称四自侵。此四自侵,系由心所出,而还侵其身。除上举之外,又详述人..

四行

(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四隅四菩萨所代表之四行,即:(一)东南之普贤菩萨,表示净菩提心。(二)西南之文殊菩萨,表示智慧。(三)东北之弥勒菩萨,表示慈悲。(四)西北之观自在菩萨,表示..

四行相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有漏果报之四种行相。乃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种行相。俱舍论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七上):“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

四行期

婆罗门教规定教徒修行与生活之四重历程。即:(一)梵行期(梵brahmacārin),又称学生期。儿童成长至一定年龄,则离家从师,学习吠陀,熟悉祭祀仪式。(二)家住期(梵grhastha),此时期以经营世..

四行菩萨

指分别住于密教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四隅之四位菩萨。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央,有八叶之莲花,与大日如来所住之花台合为中台八叶院,八叶之中,东南西北等四方依次为宝幢佛、开敷华王佛、无量寿佛、天鼓..

四住

(一)为大智度论卷三所说之四种住处,即:(一)天住,即布施、持戒、善心等三事;此三事为六欲天所住,故称天住。(二)梵住,即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此四无量心为色界、无色界诸天所住,而色..

四佛

(一)指贤劫之初所出现之四佛,即:俱留孙佛(梵 Krakucchanda)、拘那含佛(梵Kanakamuni)、迦叶波佛(梵Kā?yapa)、释迦牟尼佛(梵 ?ākyamuni);此四佛皆出现于过去七佛之后。据杂阿含经卷..

四佛加持

即真言行者受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加持时所结诵之印明。为密教传法灌顶时,于正觉坛所结诵之印明。即于金刚界法修法之际,修五相成身观,行者既已自证圆极,佛身圆满,其次即结诵此..

四佛知见

即指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者。法华经方便品阐示“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一语,谓佛系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称为开示悟入四佛知见。盖“开示悟入..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