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起行作业

略称心行业。乃净土门赅括心、行及修相之用语。出自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八下):“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一)安心,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至诚..

四金刚

梵语vajra-catuska,西藏语rjo-rje behi-po。即空性菩提金刚(梵?ūnyatābodhi)、种子所集金刚(梵 Bījasajhita)、影像出生金刚(梵Bimbanispatti)、文字布置金刚(梵Nyāsāksara)等四金..

四门

(一)指四门游观。即释尊为太子时,曾分别由王城之四方城门出游,因此了知人生无常而决意出家之故事。 (二)天台宗判立藏、通、别、圆四教,每一教各配以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

四门塔

位于山东济南市东南三十余公里之青龙山南麓,即神通寺遗址东侧,为我国现存最古老之石塔。又称四门石塔。建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高十五公尺,为一座单层方形塔,采用大块青石砌成,以四面..

四门游观

又作四门出游。略作四门。释尊为太子时,曾从王城之四方城门出游,因见老、病、死之苦,而深感人生无常。即:出东门遇老者,出南门遇病者,出西门遇死者而有所感;最后出北门遇见出家之沙门,遂..

四陀罗尼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又作四种总持、四总持、四持。依大乘义章卷十一之解释:(一)法陀罗尼,又作闻陀罗尼、法总持。谓对..

四阿含经

指北传汉译之四部阿含经典,亦为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即:杂阿含经(梵Sajyuktāgama)、中阿含经(梵 Madhyamāgama)、长阿含经(梵 Dīrghāgama)、增一阿含经(梵 Ekottarikāgama)等四阿..

四阿含暮抄解

凡二卷。印度婆素跋陀阿罗汉撰,苻秦鸠摩罗佛提译。又称四阿含暮抄、四阿鋡暮抄经、阿含暮抄解。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虽称为四阿含经之抄解,然实非阿含之抄出解说者,而系对阿含之论释,惜撰..

四阿赖耶

指对阿赖耶识之贪著有爱、乐、欣、喜等四异名。摄大乘论本卷上(大三一·一三四上):“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

四信

(一)依大乘起信论之说,指虔信真如及三宝。又作四种信心。即:(一)信根本,谓真如之法为诸佛之师,众行之本源,常信受者,得出离空有、能所等一切对待之相。(二)信佛,谓信佛具有无量功德,常念..

四信五行

为大乘起信论之法相。四信,指虔信真如、佛、法、僧三宝等四者之信心。五行,指施门、戒门、忍门、进门、止观门等五门修行;相当于六波罗蜜,而将六波罗蜜中之禅定、智慧二波罗蜜合而为一,称为..

四信五品

依天台家之说,佛陀为阐明法华经之功德,曾在分别功德品中,对在世时之弟子明示四信之功德,对在其灭度后之弟子明示五品之功德,故或谓四信与五品实同体异名;惟佛陀在世时,因无属色尘之经卷,..

四品法门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将法分别为四品,即:界法、处法、缘生法、处非处法等。若了知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知者则为愚人。 p1728 ..

四品学法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

四威仪

梵语 catur-vidhāīryā-pathāh,巴利语 cattāroiriyā-pathā。指行(梵gamana,巴同)、住(梵 sthāna,巴 thāna)、坐(梵 nisadyā,巴 nisajjā)、卧(梵 ?aya,?ayana,巴sayana)四..

四度加行

略作加行。密教中,受传法灌顶之前,依方便所修之行法,称为四度加行。即:十八道法、金刚界法、胎藏界法与护摩法等四种。又此四种修法各分为前行与正行,其前行亦称为加行。 在四度加行之前,..

四律五论

四律与五论之并称。为律宗之重要典籍。据日僧凝然之八宗纲要卷上载,四律,即:(一)属萨婆多部(有部)之十诵律(梵Sarvāstivāda-vinaya)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等译。(二)属昙无德部之四分..

四施

(一)就出家菩萨所行之四种布施而言,可分: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种。[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参阅“四种布施”1798) (二)就施主与受者双方之净与不净而言,可分..

四洲

梵语catvārodvīpāh,巴利语 cattārodīpā。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又称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据大唐西..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