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

梵语naiskramya,巴利语nekkhamma。超出脱离之意。即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以达于解脱之境,亦即出离三界之牢狱,了脱惑业之系缚,故一般有“出离三界”、“出离生死”、“出离..

出离生死

谓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境而成办佛道。与“转迷开悟”一词为同义语。(参阅“出离”1563) p1563

出离依

为“耽嗜依”之对称。即指与善心相应之喜受、忧受、舍受三者;以此三者为出离三界、证得涅槃之所依,故称出离依。又此三者于六尘之境不生爱着,心湛然安住,故以之为出离生死之所依。此外,若就..

出体

解释经典方法之一,即提出诸法之体。乃为建立某种主张而使其主要内容清楚明确之方法。体,体质或体性之意。即解释经典时,提出应解释之问题之主体,和释名、辨相等同为经典解释法之一种形式。对..

加尸

梵语kā?a。又作加私、迦奢、迦尸。药物名。译作光。玄应音义卷三:“加尸,亦作迦尸。此译云光,言有光泽也。”同书卷十:“迦私,此云光。能发光,药名也。”又据五分律卷二十五载,迦尸草可..

加句

指真言(咒)上下所增加之语句。随修法之种类,所加之句各有不同。例如修息灾法时,所诵之真言,最初加“唵”(oj),最末加“莎诃”(svāhā),或入“扇底迦”(?āntika)之句;修调伏法时..

加行

梵语prayoga。旧译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据成唯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之说,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称加行,然亦广通资粮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之白品与黑品..

加行大士

指大乘加行位之菩萨。日本则称世亲为加行大士。(参阅“加行位”1570) p1570

加行位

指加功力进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即制伏能取、所取之分别,引发对唯识之真见),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所产生之暖..

加行果

梵语 prayoga-phala。即由加行所起之果。乃依不净观等之加行力所生之无漏智。为犍驮罗国诸论师所立九果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大二七·六三○中):“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

加行得

又作修得、人功得。乃由加行之力而得者。指经由闻、思、修等三慧所证得者,即由后天努力(加行)始能证得者。对此,与生俱来者,则称生得(梵upapatti-prātilambhika);烦恼完全灭尽之后(即..

加行结愿

谓密法传授之加行终了。加行,指法会之前所须预修之特定行法;结愿,即修法终了时之最后作法。加行结愿即指加行修法终了之作法,乃密教特行之法,其行法依派别而异。 p1571 ..

加行善

指方便善或修得善。乃由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为“生得善”之对称。即经由加功用行始了达闻、思、修之觉慧善心,而非天生即有之善心。俱舍论卷七(大二九·三九上):“三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

加行道

梵语prayoga-mārga。乃加功力进修之道。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与唯识五位中之加行位相同,即“见道”之..

加威力

指佛加被于众生身上之神威力。又作加被力、加祐力、加备力、加力。无量寿如来会卷下(大一一·一○一上):“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一切如来称赞悦可。”诸经..

加持

梵语 adhisthāna,巴利语 adhitthāna。音译作地瑟[女*它]曩。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又译作所持、护念。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加持世界

密宗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由自性法身变现他受用加持身,并说三平等句法门所现之世界。又作海会现前、随他法界宫、瑞相土、尘道世界。乃生死凡夫生存之世界,亦即佛与众生感应道交之世界。以自性..

加持句

即具有“令法久住”功能之真言(咒),乃用于密教胎藏法后供养之后或解界之后所结诵者。据大日经嘱累品载,即:南么三曼多勃驮喃(namah samantabuddhānām,归命普遍诸佛)萨婆他(sarvathā..

加持札

指加持纸札,即唱真言(咒语)而行加持时所用之神圣纸札。札上有种种真言或符。 p1574

加持印明

(一)指密教行者修法前,为清净供物供具,消除行者自身过去之罪业,行加持时所采之印契与明咒。大日经疏卷十五(大三九·七三四下):“当以空、水二指头相捻,余三指皆舒散之,用此印加持诸物,..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