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苦法

指断苦恼之法。即永断轮回之苦而得最后解脱之教法。[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p6561

断食

即为祈愿或成就修行,而于特定期间内断绝饮食。印度自古即行断食法,本为瑜伽派或其他苦行外道行法之一。而后佛教亦采用之,尤其密宗之修秘法者,为表示诚心及保持身体清净,皆实行断食,以避免..

断酒肉文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广弘明集卷二十六。律法中向无断肉、忏悔食肉法等戒条,又汉代以降,僧徒得食三净肉,且未绝对禁杀。武帝自觉为王者有弘扬佛法之责,乃依十善戒、南..

断屠

谓禁绝屠杀畜类。史载我国断屠之制,起于唐高祖。初断屠杀以顺节令,或于帝王生日下诏断屠,以长福德。后佛法兴隆,于斋月、斋日,帝王常下诏断屠;断屠日非唯不杀畜生,国亦不行刑。 p6562 ..

断惑

梵语 kle?ah prahīyate。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又作断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断障、离染。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槃(菩提)之..

断恶修善

又作止恶修善。即断除恶业,修习善法。胜军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大二一·三三下):“明王四弘愿云:‘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吾名者,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

断智

能断除烦恼等结缚之智慧。即指佛智。阿毗昙心论卷二(大二八·八一七下):“永尽无余,谓之断智”大乘义章卷十三(大四四·七三六中):“烦恼尽处,名之为断。断是智果。”[菩萨处胎经卷一]..

断善根

梵语ku?ala-mūla-samuccheda。略作断善。依上品(高程度)之邪见,否定因果,称为断善根(根为诸善所生之因)。据俱舍论卷十七载,起上品之邪见,否定因果之理时,仅断欲界生得(与生俱有者)..

断善阐提

即指不信因果而起邪见、断绝一切善根之颠倒众生。阐提,为一阐提(梵 icchantika)之略称,指耽湎、执著于世俗之欲乐,而不知欣求出离之道之有情众生,常被视为永不能成佛之机类。然诸经论及各..

断圆

为天台宗所说圆教八义之一。其义有二:(一)谓一断一切断,即断除一惑则断除一切之惑。(二)以“不断之断”谓之断圆。盖于天台宗所判立五时八教中,圆教乃“化法四教”之一,此教系佛陀为接化最上..

断圆德

为如来三种圆德中果圆德(果德圆满之功德)之一。谓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之功德圆满。又分四种:(一)一切烦恼断,指断除染污无知之烦恼障而得择灭。(二)一切定障断,指断除不染污无知之定障,而得非..

断灭论

又作断见。即主张众生死后完全断灭。为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而起之分别见。计有七种断灭,故又称七种断灭论、七断灭论。即谓此四大、六入父母所生之身为无常,死后终归于断灭..

断道

梵语prahāna-mārga。指能伏断、离灭惑障之道力。又称灭道、对治道。此“断”非唯断灭惑障,乃含有伏、证之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等四道中之无间道,即称为断道。依小乘俱舍论之说,断道..

断遍知

又作断知。谓周遍了知四谛之境,由此而断除见、修二惑。即于果(断)附以因之名,称为断遍知。断遍知以择灭为体,共有九种,称为九遍知;其中,系属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见谛所断之..

断漏

即断绝烦恼。漏,为烦恼之意。 p6566

断疑生信

指断除疑惑而信实相之妙理。天台宗谓如来以权实之二智为妙能,而以本门之法华经具有断疑生信之胜用。法华玄义卷九下(大三三·七九七中):“今经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

断头罪

即波罗夷罪。为戒律之根本极恶戒。指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波罗夷罪之出家人,无分道果,必失其比丘、比丘尼资格,并自教团中被放逐,永弃于佛门之外;以此罪如同断首之刑,故称断头罪。[..

断臂

为我国禅宗二祖慧可断臂以示求法决心之故事。据景德传灯录卷三、传法正宗记卷五、卷六等载,慧可未得法前,初名神光,于正光元年(520)十二月九日访嵩山少林寺菩提达磨,恳请师事求法,然达磨..

断断

为四正勤之一。谓已起之恶法,断除之后复生,则愈加精进修行,不使其生起;断而复断,故称断断。四正勤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即指制心以断懈怠,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方法。[杂阿..

断离灭三界

即断界、离界、灭界。此三界皆以无为解脱(择灭无为)为体。即于九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之中,离贪结而得择灭,称为离界;断除贪以外之八结而得择灭,称为断界;灭贪等所..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