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药

指佛法。佛教以出世之教法医治众生之心病,故称心药。众生之心原本清净,无有垢染,然以无明覆盖之故,生起种种烦恼,沉沦于世间诸苦繁生之海,故须以强调出世间法之佛教教法对治之。 p1410 ..

心识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参阅“心”1395) p1410 ..

心证

即心与佛相印证。释皎然诗有“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之句。 p1410

心镜

指心。众生之心犹如明镜,能映照万象,故称为心镜。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下):“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p1410 ..

心觉

(1117~1180)日本真言宗僧。世称宰相阿阇梨、常喜院阿阇梨。于园城寺剃发受戒,修学天台止观法门。曾与三论巨匠珍海辩论宗义,败而转入真言宗,并于醍醐寺、高野山受法。后创建常喜院,且栖隐..

心魔

指贪欲、淫欲等烦恼魔。乃使人步入邪途之力。楞严经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之语。此烦恼之恶魔,能贼害世间与出世间之善法,故又称心魔贼。[净心诫观卷上] p1411 ..

心观

指天台圆教一心三观之观法。为不次第三观,即空、假、中三观融即于一心,举一观而圆具三观。此观法系以吾人平常之心念为所观之境,故有别于华严宗之法界观与法相宗之唯识观等。 p1411 ..

戈壁

蒙古语 gobi,意为难生草木之沙漠。又称戈壁滩、戈壁沙漠。东至大兴安岭,西接帕米尔高原,可分为哈密以东之戈壁沙漠本部与哈密以西之塔克拉马干(Takla Makan)沙漠两部分,纵约二百余公里,宽..

手巾

梵语snātra-?ataka。大乘比丘所常持用的十八物之一。又作拭手巾、净巾。乃拭净脸、手之布片,相当于现在所谓之手帕;然在丛林中,手巾则相当于现在所谓之抹布、杂巾等,为公众之用具。又毗尼母..

手印

手指所结之印契。印,梵语mudrā,巴利语 muddā,音译母陀罗,乃记号之意;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规范之表记,如一法印、三法印。密教四种曼荼罗谓“四智印”,即:大智印(指佛、菩..

手足指缦网相

梵语 jālāvanaddha-hasta-pāda。又作指网缦相、俱有网鞔相、手足网缦相、手足指鞔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手足于各指间有网缦,类似雁王之蹼,其色金黄。盖佛于因位时常修四摄法,摄取众..

支分

(一)如手足等之四肢五体,称为支分。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四上):“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 (二)密教修法灌顶时所需之支具、印明等,称为支分。护摩所需之乳木、香、药等称为护摩支..

支分生曼荼罗

又作支分上曼荼罗。支分者,四肢五体之义。即密教于本尊、阿阇梨或行者身上,以观念建立之曼荼罗。此有二类:(一)三重曼荼罗,又称三重流现曼荼罗。以头为中台八叶院,心至咽安置第一院之内眷属..

支用

支,分之意。谓分用钱物等。于禅林,掌管常住钱物之支用,乃副寺(库头)之职权。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四八·一一三二下):“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随时上历收管支用。”[禅苑清..

支伐罗

梵语cīvara。又作至缚罗。意译作衣。为佛制比丘三衣(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之总称。一般以袈裟(梵kasāya)为三衣之总称,然义净于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谓,袈裟乃赤色之义,北方诸国多称..

支妙音

魏晋比丘尼。生卒年不详。幼而志道,通内外之学,善为文章。孝武帝时,与会稽王道子、孟顗等交,道子为师建立简静寺。其徒众甚多,富倾都邑,乃至干预政事,权倾一朝。后不知所终。 p1414 ..

支孝龙

魏晋僧。淮阳(河南淮阳)人。少以风姿见重,神采卓荦,高论适时。精研小品经,以为心要。与当世名士陈留、阮瞻、颍川、庾敳等为友,世称八达。生卒年不详。[梁高僧传卷四] p1415 ..

支具

一般多指密教修法时所需之各种必要器具。包括各种法器、供物、所燃点之香,及布置道场之大小器物等。(参阅“支度”1416) p1415

支法度

西晋译经僧。惠帝永宁元年(301),译出逝童子经、善生子经、十善十恶经各一卷,及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其中,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十善十恶经等二部均已失传。其生卒年、籍贯不详。[历代三宝..

支法领

东晋僧。投庐山慧远门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与法净等共游西域求法,至于阗,得华严经梵本三万六千偈及四分律梵本,并会佛陀耶舍三藏。姚秦弘始十年(408),佛陀耶舍入长安,译出四分律,..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