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死经

全一卷。全称婆罗门避死经。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佛告诸比丘,昔有四婆罗门,得五通,精进修善法,有大威势,但皆畏死,遂一入空中,一入大海,一入山腹,一入大地,欲求免..

避罗树

避罗,梵语 bilva。又作比罗树、毗利婆树、频螺树。意译为莮树、萓莮树。学名 Aegle marmelos,系类似榅桲之植物,又作Benga lquince, Bel-fruit-tree 或Wood-apple-tree。印度教徒尊为圣树,用..

还山录

凡四卷。全称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又作为霖禅师还山录。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为霖道霈(1615~1702)撰,兴灯等编,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辑录道霈再住鼓山以后之语录,..

还生

(一)谓自涅槃界复活。依实大乘教之意,二乘之人虽已入于无余涅槃界,而余业未尽,则经若干劫数,还生心身,发大乘菩提心而得成佛。所谓实大乘教,意即不带权方便之大乘教,如天台、华严、密宗、..

还年药

即可令老者返回少壮之药。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二五·二二四中):“如是耆老相,还变成少身,如服还年药。” p6522

还门

天台宗所立六妙门之一。转心反照谓之还。即反照能观之心不可得之法门。盖修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即应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了知能观之心乃虚妄无实,则所观我执自灭,无漏方便自然明朗,故..

还俗

又作归俗。谓已入僧籍者因心生退堕,或奉官命脱下法服归还俗家。还俗之因约有三种:(一)自身不欲为僧侣而除去僧籍者,如心生退堕,或因世尊之教诫甚深甚难,学道亦复甚深甚难而退出者。(二)因犯..

还相回向

略称还相。二种回向之一。与“往相回向”相对。据往生论注卷下、往生礼赞偈等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圣贤已成就方便力,更起利他之大悲心,还来此土,济度一切众生,共向佛道,是为还相。[观经疏..

还相回向愿

指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谓往生极乐之菩萨,为济度众生誓愿复出他方国土。在无量寿经现存诸译中,如魏译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大一二·二六八中):“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

还珠洞摩崖造像

位于广西桂林之伏波山麓,面临漓江。唐代称为东岩。还珠洞玲珑通透,“临江试剑石”尤为奇特。千佛岩内有唐代摩崖造像二百余尊,以宋伯康造像与造像记为最著名,刻于大中六年(852),皆系珍贵..

还灭

转迷而还归寂灭之意。又作还源。与“流转”相对称。据大毗婆沙论卷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所说,即由修行之功行,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还归涅槃之本源。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六中):..

键南

梵语 ghana,巴利语同。又作伽诃那、健男、健南、羯南、蹇南。意译坚、坚厚、凝厚,或硬肉。胎内五位之第四。即自托胎后,至第四个七日,胎儿渐趋坚厚之位。[杂阿含经卷四十九、集异门论卷九、..

炼禅

又作练禅、九次第定。为观、炼、薰、修等四种禅之第二。即指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九种禅定。修观禅可得色、无色八定,入炼禅时,此八定仍残存垢滓,故须由浅入深,次第澄清垢滓,以除其秽..

锅子

原为日常烹煮食物必备之炊具,于禅林中,则转喻极重要之事物。碧岩录第七则(大四八·一九九中):“百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云:‘却请和尚道!’丈云:‘我不辞向汝道,恐..

锅头

禅林之职称。即隶属典座之下,司掌锅釜炊爨之人。禅林象器笺职位门;“东山外集送锅头偈云:‘白云生处疏山寺,无水无柴世得知;若问道人今日事,木蛇钻破铁锅儿。’” p6525 ..

钟山

位于江苏南京境内。又称蒋山、北山、金陵山、神烈山、紫金山、圣游山。山高四六八公尺。东接青龙、雁门诸山,北连覆舟、雉亭二山,西临青溪,南濒钟浦水。最高峰称为屏风岭,东有八功德水,西有..

钟馗

系我国民间流传之辟邪神,彼立誓捉邪鬼。又称钟馗大臣、钟馗神、早馗。相传唐玄宗卧病时,梦见终南进士钟馗捕食小鬼,醒后病即痊愈,遂召画工吴道子绘其形像,后世即以钟馗画像为驱除妖魔之符。..

隐形法

隐藏自己身形之法,即隐身术。据龙树菩萨传载,龙树未出家前,曾学隐身法,入国王之后宫侵凌侍女;其法系以七十种药材研制成青药丸,加水磨之,以涂眼睑,即可隐身。此疑系印度自古相传之一种咒..

隐没如来藏

十种如来藏之一。又作隐覆如来藏。即法身如来为烦恼所隐没覆藏。(参阅“十种如来藏”485) p6533

隐没相

报身佛所具五种相之一。指寿命无尽之佛暂时隐没而不现形。(参阅“报身五种相”4921) p6533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