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相观别相观

总相观与别相观之并称。总观佛色身相,称为总相观;仅观其色身之一部分,称为别相观。日僧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中本分修习色相之观为三种,即:(一)别相观,(二)总相观,(三)杂略观。其中,别相观又..

总参

禅林入门之学人以唤钟为讯号,顺次入其师之室中,亲受师家之教;是时,任何人皆不得缺席,即称为总参。[禅林备用清规卷二入室条] p6489 ..

总报别报

总报与别报之并称。又作总果别果。为法相宗所立教义之一。第八识之果,称为总报;前六识之果,称为别报;二者合称总别二果。因第八识之引业力能牵引众生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之总体,称为总报;..

总想观

乃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之第六观。又称楼想观、宝楼观、总观。即以极乐世界之宝楼而观全体报土之观法。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下):“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

总愿别愿

总愿,指诸佛、菩萨共通之誓愿,如四弘誓愿、普贤十大愿等;别愿,指诸佛、菩萨由各自之意乐所立之誓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佛之十二愿等。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

缥帽

指淡青色之帽子。又作缥帽子、缥冒。俗称华帽子、帽子。亦称裹头。源于印度裹头之制;佛世时,以印度北方天寒,佛陀乃允许比丘以毳制之帽裹头。传说隋炀帝尚为晋王时,曾请天台智顗大师授菩萨戒..

缦衣

梵语 patta。音译钵吒。僧衣之一种。横竖割截而缝缀,有如田亩分畦之袈裟,称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则称缦衣。亦即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之无田相之袈裟。又作缦条衣、缦条、礼忏衣。为沙弥众..

悉昙字(ī)。又作伊、曳、缢、曀、意、蔼、[口*垔]。为悉昙十二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三·五五九下):“唱伊字时,出一切世间众多病声。”盖此字系由梵语īti(疾病、..

翳身药

即隐身药。又作翳形药。用此药涂眼,则他人不能见及。六十华严经卷四十四(大九·六八○中):“譬如有人以翳身药自涂其目,行、住、坐、卧无能见者,唯有彼人悉能见。如来亦复如是,永离世间..

翳迦珊尼

梵语ekāsanika,巴利语 ekāsanikavga。意译一坐食、一食、受一食法。为十二头陀行之一。修行者以屡次求食,妨碍修道,故一日中仅求食一次,称为一坐食。[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分律疏饰宗记卷五..

翳迦惹吒罗刹王

翳迦惹吒罗刹,梵名Ekajatā-raksa。意译一髻罗刹。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苏悉地院南端之菩萨。以不二之一智现忿怒形,降伏烦恼。若人受持此菩萨之真言,能摧碎天魔、毒恶鬼神,及一切疫病等害。..

翳荼迦虫

为食粪之虫,如蜣螂之类。慧琳音义卷十五翳荼迦之注(大五四·三九六):“虫名也,食粪,如蜣螂之类。” p6493

梵语?abda,巴利语sadda。音译摄拖。指具有呼召作用之音响。为耳根所闻、耳识所了别(认识)之对象,眼不能见及,具有障碍之性质,是即“无见有对”之色法。为六境(六尘)之一,十二处(十二入..

声入

为十二入之一。即指音声。入,涉入之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互相涉入,称为十二入。即一切可闻之声,对于耳,称为声入。[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阅..

声生念诵

为秘藏记所载五种念诵之一。又作生念诵。谓于心中观想法螺,念想由此发出妙音声,随声而诵。(参阅“五种念诵”1178) p6494

声字实相

为日本真言宗教义之一。谓声字即实相之体;亦即一切音声文字之自体不外是实相。自如来之三密而言,身、语、意三业原本平等,遍满宇宙全体,即森罗万象悉具如来之三密,此乃本有之佛,唯因众生不..

声字实相义

全一卷。略称声字义、声字实义。日僧空海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册。本书自真言密教之立场阐明声字实相(一切音声文字与实相相即)之义,为教相学上重要之典籍。系依据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之“等正..

声佛事

日本佛教用语。以音声作佛事之意。即谓音声之功德能成就佛事。维摩经略疏卷十(大三八·六九九下):“此间耳根利故,用声尘起之。未必但有声尘,便无五尘,如此间以声为佛事,亦放光明,亦香云..

声杖

即锡杖。锡杖上端为金属制成,上悬镮,振之则发出声响,禽兽等类闻声自然警觉避开,故称声杖。据十诵律卷五十六载,佛陀往昔住于寒园林中,有诸多腹行毒虫,啮咬诸比丘,佛陀即言应制作有声之杖..

声念诵

为金刚界大法对受记卷六所载五种念诵之一。谓发出长短分明之音声而念诵,使自他皆能听闻。(参阅“五种念诵”1178) p6495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