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识

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 manas 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vijāna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

心想

(一)指心之作用、想念。[观无量寿经、往生要集卷中] (二)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随闻记卷二] p1408

心业功德

为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佛八种功德庄严之一。即阿弥陀佛以平等无分别智庄严其心业之功德。[新译华严经卷十七、大乘庄严论卷三、往生论注卷上](参阅“二十九种庄严”170) p1408 ..

心灭不灭论

指心神死灭与否之言论,即佛教徒与反佛教徒之间,有关心神灵魂死灭与否之论争。盛行于南北朝时代。昔东晋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有“形尽神不灭”之说。牟子之理惑论亦有“魂神固不灭”一语,..

心猿意马

指起妄念,心意驰放不定,譬如狂奔之马,飞跃之猿。今多用以比喻一个人心思变动不定,与“三心二意”之义相近。 p1409

心解脱

梵语 citta-vimukti。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义,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慧解脱。但后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

心路

一般称心思之历程为心路,佛典中“心路”一词则多指心。盖以吾人之心乃修往佛地之道路,故称心路。无门关第一则(大四八·二九二下):“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

心道

(1058~1129)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眉州(四川)丹棱人,俗姓徐。年三十得度,初学唯识。后出游,参谒佛鉴慧勤,并承其法嗣。政和二年(1112)开法襄阳天宁万寿,宣和初主常德府(湖南)文殊院..

心境录

凡百卷。又作宗镜录、宗鉴录。宋代僧永明延寿集。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其内容广涉诸经论疏,用以阐明禅家一心为宗之旨。(参阅“宗镜录”3169) p1409 ..

心铭

全一篇。唐初牛头法融撰。全称牛头山初祖法融禅师心铭。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法融与菩提达摩系之禅无直接关连,而系学于三论宗学者茅山大明,属三论宗系之习禅者。后有以法融..

心慧

身守戒,心研慧;相对于身戒而称心慧。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一二·五三四上):“身戒心慧,不动如山。” p1410

心缘

谓起心而攀缘外境,即认识心外事物之意。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上):“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p1410 ..

心莲

(一)在显教,喻称众生自性心之清净为心莲。(二)密教以凡夫之肉团心(汗栗驮),形如未开敷之八叶莲花,故称心莲。[大日经疏卷四] p1410 ..

心器

指有情之心识。心识总摄吾人一切精神现象,能缘虑、容受、积集诸法,其自性原本清净,佛典中多称为如来藏、真如,法相宗称之为阿赖耶识;以其能摄受万法,犹如器皿能容受物品,故以器喻之。 p14..

止雨法

密教为息止暴风恶雨所修之法。又作止风雨法。其法有多种,依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载,取棘针和白芥子,烧咒一百零八遍,复诵根本咒一百零八遍,即得散止风雨。本尊亦伙,计有火天、摩那斯龙王、..

止持作犯

对杀盗等恶法而言,止为持戒,作为犯戒。反之,对慈悲等善法而言,则以止为犯戒,作为持戒。 p1475

止持门

又作止持戒、止恶门。意指保持所受之戒体,而停止恶业之造作,是为消极之作法。与此相对者,作持门意指随顺所受之戒法,而积极修习善业,与止持门合称止作二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四..

止啼钱

乃止息小孩啼哭之方法。譬如给予黄叶而称为金,以此譬喻引导弱者向上而设之方便。此譬喻出自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婴儿行品。于禅宗,对但知墨守成规而不能脱离束缚之学人,为设种种方便说法;虽不能..

止恶修善

止恶与修善之并称。又作止恶行善、废恶修善、断恶修善。止恶,即不作杀、盗、淫等身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口邪行,瞋、恼、邪见等意邪行,及十不善道所不摄之鞭、杖、系、闭等,与十不..

止静

使大众止住,以寂静之意。亦指开始坐禅。又坐禅之时,于住持坐妥之后,直堂(负责禅刹中值日之职)即拉下前后门之帘子,并敲小钟(小磬)三声,此称为止静钟。敲止静钟后,大众须专心静坐,不得..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