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

(一)又作佛心印。禅宗认为,依语言文字无法表现之佛陀自内证,称为佛心。其所证悟之真理,如世间之印形决定不变,故称为心印。不依文字即可见性(悟自己之本性),称为传心印。[黄檗传心法要卷..

心地

(一)指戒。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故称戒为“心地”,乃梵网经中之语。 (二)指菩萨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心(菩萨之阶位)。菩萨系根据心而修行,故喻心为地..

心地含种

谓凡夫心中含藏可开为佛果菩提之种子。 p1400

心自在地

指菩萨十地中之第九地。已达此阶位之菩萨,于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无碍智,故称心自在地。至此地者,能离六染心中之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大乘起信论] p1400 ..

心自在者

指佛与阿罗汉。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阿罗汉已断尽三界见、思等烦恼,所应修学者皆已修达,应受世间之大供养。此二类圣者皆已除尽一切障碍束缚,于禅定自在中,心无牵挂而能自由运作..

心行

梵语 citta-carya。(一)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指既无法用语言表达,亦不能以心思加以计度。有关心之活动,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大乘起信论说众生之心行不..

心行处灭

心行之处灭绝,谓不及思虑分别之境地。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大四四·二五二上):“离心缘者,非意言分别故;心行处灭,非思慧境。”此即法性真如之理,不可以语言说明,亦非分别思慧可知。[..

心佛

(一)华严宗所说行境十佛之一。依心而成佛,故称心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大一○·二七五中):“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二)心中所现之佛。 (三)心..

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于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达磨一心戒。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心上而观之戒法观。(参阅..

心具三千色具三千

宋代天台宗之山家、山外二派所持异议之一。宋时,天台家对一念心之真妄问题,产生论争,山家派主张妄心观,山外派则主张真心观。山外派学者源清、庆昭、智圆等,立于唯心论之观点,主张心法为能..

心受

“身受”之相对词。二受之一。即经由六识中之第六识,而感受到精神或内部之喜悦、忧苦等。(参阅“二受”200、“感情”5452) p1401

心咒

(一)指一字咒。诸佛之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三种,一字咒又称心咒。心者,真实精要之义,与心经之“心”同义。 (二)为陀罗尼之总称。陀罗尼为如来心中最胜之法,故称心咒。楞严经卷七(大..

以针投钵

禅宗公案名。付法藏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初为外道。一日,自执师子国至憍萨罗国,诣见龙树,求相与论议。龙树为试其智,乃命弟子持满钵之水置于提婆前。提婆见之,默投一针于钵中。龙树大叹其智慧..

心念处

梵语citta-smrty-upasthāna。又作心念住。乃四念处之一。观心为无常之意。心为眼耳鼻舌身意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之为无常,破常颠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乘义章卷十一..

心性

梵语citta-prakrti,巴利语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

心性三千

谓一念之心性具足十界三千诸法。为天台宗之基本教义。天台宗认为,吾人之心中具有地狱、饿鬼等十法界,每一法界又具十重法界,共有百法界;每一界又具有三十种之世间,故共具三千种世间;凡夫即..

心性本净

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此后起之客尘烦恼,不为心之本体,此说见于部派佛教中之大众部。大乘如来藏与佛性说亦依此而立。[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七绪分假心品、异部宗轮论]..

心所

梵语 caitta, caitasika,巴利语 cetasika。又作心数、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从属于心王。乃五位之一。与心相应而同时存在,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以从属于心,故对心所而言,心谓“心王..

心波

凡夫之意念恒常相续不绝,犹如波浪之层层叠生,故称心波。若能超越此种念虑不绝而入于不起任何心念之境界,即为佛境。(参阅“一念不生”50) p1404 ..

心法

梵语 citta-dharma,巴利语 citta-dham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于小乘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之说中,心法仅有一种,即六识心王;..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