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驾大师

唐代僧职名。四大师之一。主引导天子车驾之事。依佛祖统纪卷七智威条及其注载,唐太宗时,封法华尊者智威为引驾大师。[大宋僧史略卷下] p1394 ..

引导

指诱引开导。本为导人入佛道之意,后转用于葬仪中,在棺木前由一法师为死者说法语,教示亡灵随佛之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因宗派不同,其法语和作法亦各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即记载释尊于大爱道..

引磬

法器名。即碗状之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底部之中央贯纽,附有木柄,便于把持,故又称手磬。乃鸣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器具。[敕修百丈清规卷上尊祖章达磨忌条、卷下法器章] p1394 ..

引声念佛

谓附曲调,称扬阿弥陀佛之名号。相传此等念佛方法,为我国法道(一说法照)和尚于定中赴极乐世界,听闻水鸟树林念佛之声,出定后,遂将彼法音流布于教界。至唐代,日僧圆仁入五台山,始学其念佛..

(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一)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

心一境性

梵语cittaikāgratā。音译质多翳迦阿羯罗多。为定名之一。乃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参阅“定”3171) p1396 ..

心不相应行

梵语citta-viprayukta-sajskāra,巴利语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识家等对于一切诸法所立五位分类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应行蕴、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不相应行蕴、心不相应..

心心所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系与心王相应之精神作用,旧译作心数。心王唯取对象之全体(即总相),心所则取对象之全体与部分(即别相)。心王、心所二者相应之关系、特..

心心相印

佛教中“心印”,原指佛心印,系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之佛陀自内证之心地。昔时,佛陀于灵山会上,手拈一花,于八万大众之中,唯有摩诃迦叶一人独会其意,乃破颜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

心月

心性明朗清净,譬如满月。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三二·五七三下):“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p1397 ..

心月轮

譬喻菩提心圆满清净如月轮。密教金刚界观众生之肉团心为月轮,以其圆缺而有凡圣之分。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大一八·三一四上):“我已见自心,清净如满月。离诸烦恼垢,..

心水

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称为心水。[大日经卷三] p1398

心王

有部及法相宗等所列五位法中之心法。相对“心所”而言,六识或八识之识体自身称为心王。意为精神作用之主体。说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识体为一,故列心王为一;法相宗以八识..

心王如来

系表示密教普门总德之大日如来。又称心王大日。以心王、心所之分别而言,大日如来乃心王之位,其他诸尊则为心所,故有此名。[吽字义、大日经开题] p1398 ..

心王铭

全一篇。据传南朝梁代傅翕撰。又作傅大士心王铭、心王论。系咏心性根本之作。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五灯会元卷二等收之。全篇为四言八十六句三百四十四字之韵文体,阐说即心即佛之玄理,以明心外无..

心生灭门

指如来藏心之相。又作生灭门。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与心真如门并称为起信二门、真生二门,二门可视同如来藏心之体(心真如门)、相(心生灭门)二者。以如来藏心之相而言,彼心随熏起..

心田

(一)指心。心如田圃,能纳藏善恶之种子,随缘滋生善恶之苗,故喻为田。 (二)(1936~)台湾台南人。十六岁出家于嘉义清华山。二十岁于关仔岭碧云寺受具足戒。先后毕业于中国佛教三藏学院及研究..

心光

(一)指心智明朗,或智慧鉴照之光。又称智光、内光。智光又有二义,一为法照,即谓真俗双鉴;一为机照,即谓普应群品。[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阅“光明”2173) (二)即高雄..

心光摄护

谓阿弥陀佛之心光摄取照护念佛行者。心光,又作智慧光,指佛心所起之光明。观念法门(大四七·二五中):“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选择..

心冰

心中有疑而不解,譬于冰,称为心冰。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大四四·九一中):“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 p1399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