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鼻

禅林用语。又作把鼻、巴臂、把臂。巴即把,鼻指牛鼻。即穿绳于牛鼻,以牵制之。其后转为可把持之处,犹言根据、把柄。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只如马大师如此道,意在什么处?有底..

巴湿伐那陀

梵名Pār?vanātha。传为耆那教第二十三祖。娶阿逾陀国公主波罗婆波底(梵Pra-bhābatī)为妻。相传三十岁时为苦行僧,修炼八十三天后成道。提出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戒私财四戒;大雄(即..

梵语māyā。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此外,使魔法者,称为幻师、幻人。[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幻..

幻化

(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

幻化宗

东晋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吉藏于中论疏中谓此系道壹所立。此宗说世谛诸法皆同幻化,然心神不空。中论疏记卷三末(大六五·九五上):“玄义云,第一释道壹着神二谛论云,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

幻住庵清规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乃就丛林日用须知制定,自成天目一家之规矩,于延祐四年(1317)冬自序上梓。全编分十门,即:日资、月进、年规、世范、营办、家风、名分、践履..

幻门

幻化之法门。据法华玄义释签卷四之一(科本)所载,菩萨以幻化之法门破除众生之幻惑,以幻大悲利益幻含识,自他功毕,而于幻涅槃得无所得。 p1391 ..

幻垢

有情众生之身心为六大假和合而成,无实如幻,有漏而不净,故称幻垢。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下):“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p1391 ..

幻相

指如幻而无实体之假相。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本身并无实体,其因缘和合之际,虽可形成一一之法,然实为幻假之相。(参阅“幻”1390) p1391 ..

幻师

梵语māyā-kā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

引正太子

引正王之子。引正王,梵名Sātavāhana,音译娑多婆诃,系古代中印度憍萨罗国之主,归依龙树,从习药术,得年貌不衰之妙术。太子欲早登大位,私忖父王之长命乃依龙树之福力而得,遂乞龙树自裁。..

引因

“生因”之对称。生近果与正果之因,称为生因;引远果与残果之因,称为引因。就内种而言,以现在之种子生现在之身,称为生因;引其他枯丧尸骸等,称为引因。就外种而言,生芽、茎等为生因,引枯..

引果

“满果”之对称。众生之果报有总别之分,凡果报之主要成分,称为引果;果报之局部,则称为满果。例如第八识为引果,五根、五境等好丑美恶为满果。第八识为总报之果体,于反现人界五根、五境等之..

引座

指引导升座。禅林中,新来者将升座说法时,先立于一旁,由住持引请之,并介绍予大众。如他寺住持虚席,请本寺之西堂或首座迁补之际,必遣专使迎请本寺住持引座,而后受请之新住持升座。又他寺尊..

引接

引导接取。又作引摄。其义有三:(一)指佛力摄取救济众生,令生佛国。 (二)又作迎接。谓佛菩萨来迎,引导佛子往生净土。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一中):“弥陀如来之本愿故,与诸菩萨、百千比..

引票

日本黄檗宗授戒时表三师七证等十僧座位之名票。票用红纸,长二尺余,宽五寸。如三师之引票上书“第一(或二、三)引票上某下某某宗师为得戒大和尚(或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贴附于阿阇黎..

引饭大师

指净槌。即僧家将进食时,所鸣之槌。据清异录释族引饭大师条所载,净槌由维那掌之,丛林视为引饭大师。 p1394

引业

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作引因、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之对称。即感有情总报果体之强胜业。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有异。(一)小乘之说:俱舍论卷十七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

引牒

密教十二口传之一。牒者,转记之义。即先作解释,后引经文以合之。(参阅“十二口传”331) p1394

引路菩萨

引导临终者去路之菩萨。其名号未见诸经典,系唐末宋初,与净土教之流行共同兴起之民间信仰。英国学者史坦因(Stein)曾由敦煌千佛洞持还此菩萨之图像,为唐末之制作。图中,引路菩萨着璎珞天衣..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